文:林森
看过小说《水浒传》的人们,想必应该都知道王禀这个名字。小说中,这位王将军乃是大宦官、奸臣童贯的心腹将领,在童贯麾下和梁山好汉们一起参加了征讨方腊之战。可是,除去阵上斩杀方腊军将领景德之外,王禀可谓是让人气愤之极。他故意保存实力按兵不动,待到梁山好汉生擒方腊之后,竟厚颜无耻地把战果往自个身上揽,向朝廷邀功请赏。不仅如此,他还记恨众好汉立下大功,以阮小七穿方腊龙袍一事诬告梁山将士欲图谋不轨,从而使阮小七被罢去官职、贬为庶人。
尽管《水浒传》从古至今在国人当中具有相当的人气,但不得不说,这部古典名著确实是实实在在地黑了王禀一把。
王禀字正臣,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乃是唐朝著名宰相王抟的七世孙。不过,王家传到他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所以王禀没有沾到祖上一丁点光,只能早早入伍,靠自己的本事来养家糊口。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率十五万大军南下,征讨起义于南方的方腊农民军势力。方腊得讯后,即派部将方七佛攻打秀州(今浙江嘉兴),并分兵进入湖州(今属浙江)。王禀得知秀州告急,率领一支精兵昼夜兼程驰援,于城下大败方七佛部,迫使其退守杭州。王禀乘胜而进,包围义军大本营杭州。两军经过苦战,义军因粮尽援绝,被迫退出杭州。三月初,方腊再次进军杭州,但又被王禀击败。王禀率军追击,攻陷睦州(今浙江建德),随即又攻陷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方腊被逼得退无可退,只能率残部折回老巢帮源洞。三月二十四日,宋军将帮源洞团团包围,而后发动总攻,消灭义军七万余人,俘获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及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起义遂平。
宣和七年(1125年),宋金反目,金太宗命金军分两路南侵,打响了灭宋之战。其中,西路军由名将完颜宗翰率领,出大同、攻河东(今山西),欲直取宋河东重镇太原(今山西太原)。河东宋军的总指挥童贯在得知消息后,居然不顾手下十几万将士的性命,上马就跑。此时,身为河东副总管的王禀与太原知府张孝纯苦劝道,太师(指童贯)您可是河东军民的台柱子,您要是走了,大梁一塌,不用敌人来打,咱自己就垮了。我等希望太师留下,领导我们杀敌报国。但没想到在童贯心里,什么也不如他的命值钱。他将王禀等人的话当了耳旁风,连夜逃离太原。童贯一走,王禀、张孝纯等人无奈地说道,平日里童太师深受皇恩,如今国家有难却只顾自己逃命,不知道他今后还有什么脸去见天子!
童贯虽然临阵脱逃,但王禀和张孝纯勇敢地接过了守御太原的重担。他们一方面指挥官兵加强战备,修缮城墙,布置守城器械,安抚民心、军心,很快就使太原的城防初具规模;另方一面,他们深知孤城若无外援必难久守,于是派人火速前往附近州县及朝廷请求支援。
不久后,势如破竹的金军抵达太原城下,随即开始攻城。
太原军民虽然英勇,可在宋都开封城内,贪生怕死的北宋君臣居然打算割地向金军求和,以换取自己的苟延残喘。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廷应金军要求,命大臣路允迪携带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诏书,来到太原城下劝降。然而诏书还没读完,路允迪就被王禀和张孝纯的一阵连珠炮给噎住了。王禀说,你可以看看太原城墙上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再看看城中的百姓,等你看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坚毅,你就会明白让太原投降是不可能的。大人回去可以告诉金国人,有本事就来攻城。我要说的就这么多,您请回吧。
见劝降无效,无奈的完颜宗翰只好率军将太原围得如铁桶一般,并断绝了太原对外的所有通道。时间一长,城内粮草、医药等物资渐渐匮乏,援军又迟迟不到,形势愈发严峻。可即便如此,在王禀、张孝纯等人的感召下,城内几十万军民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共御外侮,没有一人出城降敌。
太原军民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始终顽强不屈,这和宋廷的卖国求荣形成了鲜明对比,真是叫人感慨不已。
九月三日,金军攻破太原城。守军已无力起身,只能躺在地上眼睁睁地看着金军登城而上。王禀率还能拿得动兵器的将士们与金军巷战,身中数十枪,血流满地。他明白大势已去,便身背城中供奉的宋太宗木像,投汾河而死。也有另一种说法,说金军入城后,已经身负重伤的王禀撩起满是鲜血的战袍,直指完颜宗翰大呼,粘罕(完颜宗翰女真名为粘罕,汉名为宗翰),你若敢屠太原百姓,我死后变厉鬼也要索你性命。随后把剑横于项上,猛力一抹而亡。数十名随他苦战的官兵有的自刎,有的互刺,全部自尽于阵前,无一人偷生。宗翰恼羞成怒,拍马践踏王禀尸身,并命令士兵将其剁成肉泥,其手段之残暴,令人发指。
正所谓家贫思贤妻,国难显忠良。王禀的事迹,绝对不亚于岳飞、韩世忠。但是,他的大名并没有韩岳二将响亮,也许是正是因为《水浒传》而被人们误会近千年,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后来宋高宗建炎南渡,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其孙王沆承袭郡王爵位,成为海宁安化王氏的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便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