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苏联如果没有朱可夫,那卫国战争的胜利历史就可能会被改写,在苏联这座大厦即将倒塌之际,是朱可夫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朱可夫在指挥才能方面是绝对不是盖的,毕竟获得过4次苏联英雄称号,还被英美称之为统帅中的统帅。而且他在卫国战争中优异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苏联出色的军事统帅,在晚年的时候却非常凄凉,不仅实权被剥夺了,还要忍受污蔑,就连他的回忆录都没有人想要出版。那么朱可夫为什么晚年过得这么凄惨呢?朱可夫在1896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村子里,因为家里太穷,所以一家四口都挤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而后为了补贴家用,朱可夫很早就辍学去莫斯科做起了学徒,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朱可夫就没有学问。
朱可夫在做学徒的时候,喜欢看书,而他自己也凭借努力考上了莫斯科夜校。到了1915年,虽然朱可夫才19岁,但是却正式参军入伍。在一战的时候,朱可夫出色的表现,获得过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
在1939年诺门罕战役,也是他最辉煌的时刻。他指挥了苏联坦克第6旅还有第11旅,以及装甲汽车第7、8、9旅等部队,在与空军炮兵的配合下,直接重创了日军关东军。而且根据统计得知,就只是那一场战役,日军损失了近一万人左右。
1941年1月,朱可夫担任苏联国防委员会副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职务。在这一年中他与斯大林讨论了,该不该放弃“基辅”问题。德国纳粹在对苏联进行猛烈攻击的时候,朱可夫为了能够应对这一切,提出先放弃基辅,尽全力保卫莫斯科,但是斯大林接受不了放弃基辅的决定,两个人还爆发了一次争吵,最后斯大林直接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给撤掉了,调任他去方面军担任司令员。
不过很快斯大林就后悔了,因为西方面军很快就被德军围在了基辅地区,而基辅就此沦陷。好在朱可夫这个时候带领着预备队在叶利尼亚地区赢得了卫国战争的首次进攻,这也让苏军士气有了一些回转。
朱可夫在鼓舞士气方面很在行,指挥能力方面也并不差,他通过主次方面的调配,让自己的部队在局部战场上处于兵力优势的局面,再以这种“以多打少”的战略方式,击败敌人。很多人觉得朱可夫只会打人数占优势的战役,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在朱可夫以前参与指挥过的经典战役中,很多都是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打下来的,比如列宁格勒战役,以及莫斯科保卫战等。
柏林战役算得上是朱可夫的收官之战了,在这场战役中朱可夫的表现并没有多出色,但是他用143部,总计1000多亿度电的探照灯来将敌人驱逐的做法,也是有一定成效的。而且这场战役获胜的是苏军,所以将其认为是他的收尾战。
而朱可夫这么个战功赫赫的将领,为什么会在晚年的时候如此凄凉呢?这主要和他耿直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他不仅敢说真话,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敢直接顶撞斯大林的将领。之后赫鲁晓夫上台后,也是因为朱可夫的耿直性格让他非常忌惮。
因为在反对派与赫鲁晓夫产生矛盾的时候,朱可夫为表示自己的忠诚,直接用武力镇压这些反对派,而这也让赫鲁晓夫看的是冷汗直流。他害怕下一个被朱可夫镇压的就是自己,所以并不敢太重用他。
还有就是朱可夫在政治上缺乏敏感性,二战时期举办的一次阅兵仪式,斯大林出于客气让朱可夫担任阅兵首长,没想到朱可夫还真的接受了,这让斯大林觉得朱可夫压根没有将他放在眼里,所以在1946年,朱可夫被斯大林调回了莫斯科并且拿掉了实权,然而朱可夫并没有反省自己,还在那不断的抱怨斯大林。
当苏联换届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本来可以得到重用的朱可夫,却不断插手政界,还说自己是苏联的高级政界领导人之一,这当然会引起赫鲁晓夫的不满了。自然后来的他一直都得不到重用,即使是他的回忆录也没有人愿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