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人们的审美水平提升了不少,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的眼睛越来越离不开这些多媒体播放器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荧屏上的古装剧多了起来,尤其是反映清朝宫斗戏的清宫剧可谓是层出不穷,比如说当年红遍一时的《还珠格格》《步步惊心》《甄嬛传》等等,其中有不少剧都是以真实的清朝后宫为历史背景,这样也激发了很多现代人对清朝历史的好奇心。
很多现代人在观看这些反映清朝历史的古装剧时,在剧中发现清朝的士兵虽然穿的服饰差不多,但是眼尖的网友却发现士兵军服上的字却很不一样,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还有的写着“卒”。表面上,我们看着这些士兵虽然在衣服上只是一字之差,但真正的实际概念却完全不同,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也不过分。
我在查阅资料后得知,清朝时期带字的士兵服饰的确有很多,比如影视剧中常见的“兵”、“勇”、“卒”、“衙”等,在
真实的满清历史上却是远不止这些,据我所知清朝军服上除了兵、勇、卒、衙以外,还有驿、捕、牢、税、库、盐等等,清朝士兵军服上的这些字样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往往士兵军服上
不同的字代表的身份不相同,当然所受的相关待遇也会不同,今天大可观天下在这里就着重说一下其中的“兵”,“勇”,还有“卒”,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兵”
,他指的是一个国家常备武装力量,是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是正规军,是有国家编制的。
而“勇”与“兵”相比较,就属于后娘养的了,因为“勇”的出现是由于大清王朝雍正和乾隆皇帝当政期间发生了动乱战事,朝廷恩养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因为长期腐败,骄奢淫逸,只知道吃喝玩乐,战斗力直线下已经降不堪大用,皇帝想出了各地省府就地取材,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
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先上,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八旗军去摘果子,
等战事完了后士兵拿到赏钱立即解散,不属于国家正式的军队,很多时候
军饷也不一定能拿到手,看似属于一种强制聘请机制,可以理解为“抓壮丁”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兵和预备役部队”。
可以说“勇”是清朝政府的后备武装力量,它的出现和作用主要是在战争即将来临之际,朝廷尚缺武力应对之时,从广大民间召幕而来的勇士所组成临时军队,等到战事结束或动乱平息,这些军服上写着“勇”的士兵就可以就地解散了,他们这些人该回家种地回家种地,该回家做工就回家做工。简单来说,“兵”为清朝正统嫡系的军队编制,是正规军,而“勇”则为临时军队,就是大家常说的相关部门权利外包专门扛雷的“临时工”。
据我所知,在清朝,国家正规军有两种,一种是满族人的八旗军,一种是汉族人的绿营军。那么何为
八旗军呢?所谓的八旗军分别为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八旗这八个旗的满族旗人所组成的军队,其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旗为上三旗,旗主由皇族担任,属于大清皇帝的近卫亲兵,其它五旗为下五旗,每旗的兵员数量不一。
另外八旗军后期又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朝廷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管辖,还有就是八旗兵为世兵制,也就是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奈何?大清后期的八旗子弟迅速堕落丧失了战斗力,上不了马,拉不开弓。
因为八旗军都是满人子弟组成的,但是无奈国土大兵员人数太少,皇帝为补其战力和人数的不足,没办法才征用汉人入军供职,为大清朝廷出力,并下旨以绿旗为军队标志,而后以营为建制单位,所以称其为“绿营军”。
虽然说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清朝政府的正规军,但是大清皇帝对其倚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这样说吧八旗军属于信得过的自己人,一般驻守京师等军事要地,而绿营军是汉族人属于要防备的对象则被分派到全国各地,这样子做的结果就是绿营军的数量是八旗军的数倍甚至还多,战斗力上倒是差不多。
八旗军和绿营军的生活待遇和福利待遇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八旗军政治地位高,自然待遇也会高。相比之下,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军就成了出力不讨好还被各种嫌弃的苦哈哈,人人身上还背着一个汉奸走狗的骂名。
还有就是“
兵”是处于国家编制体制内的人,相当于现在国家公务员的行政编制,也就是说每一个兵都是被登记造册的,享受朝廷拨发的军饷和各种福利待遇,战死了会有阵亡抚恤金。
时间老人来到了晚清太平天国洪秀全把大清王朝闹翻天的时期,那个时候清政府的正规军由于八旗军和绿营军全部腐化堕落而导致战斗力锐减,腐朽摇摇欲坠的大清朝廷不得不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大臣在自己老家组织地方势力乡勇团练来镇压叛乱,最出名的就是曾国藩组建的“湘勇”了,其中毛主席毛爷爷的爸爸毛顺生年轻时就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勇,打了几年仗后,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便辞去了湘勇中的职务,毫发无损平安的回到湖南湘潭老家开始了经商生涯,就此诞生了伟大的毛主席。
大清各地的“乡勇”相比生活糜烂的八旗子弟和腐败的绿营军,他们这些从底层社会爬上来的人作战勇猛,不怕死,给他们开的工资又低,军饷一般都由各省自行开支,军饷的来源主要来自地方官员向老百姓的强行摊派,这样看来这些“乡勇”相当于事业编制,有点像近期网络上曝光的抢夺70多岁老汉甘蔗的那伙打着政府旗号捞外快的黑衣人一样,特点是事业编制,权力外包承包商,出了事有人兜着,人五人六净干些损阴德的缺德事,小人得志,尽力为难曾经同甘共苦的社会底层人,从人成功变成了权利和金钱的狗。
下面说说“卒'是什么东东?我了解到影视剧中的“卒'就是指在清朝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士兵,他们这些人不受清政府朝廷的驻防安排,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当差,这只军队相当于城防军,只接受当地地方长官如知府等的管辖,放到现在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在某一地方执勤的武警部队,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调动。
另外,清朝士兵的军服上还有的写有衙、驿、捕、牢、税、库、盐等字样,这些士兵应该是属于政法系统的公务员身份。
由上分析得知军服上写“衙”的人,很显然就是朝廷各大衙门的衙役,是个各衙门自行招募的人相当于政府里的人,比方说市县政府门口的保安。
军服上写“驿”的人,相当于现在的指挥交通,贴罚单的交警,在清朝也就是负责当时驿站通信和交通线维护的士兵,还相当于早期的邮差一职。
军服上写“捕”的人,就是衙门的捕快,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的刑警。
军服上写“牢”的人,相当于现在社会的狱警,负责在监狱里看管犯人,他们这些人在各类影视剧中扮演着吃拿卡要的流氓角色,把犯人压根就不当人看。
军服上写“税”的人,在古代叫税丁,负责征税,相当于现在税务局的公务员,主要是油水太大了,没有几个人能把持得住。
军服上写“库”的人,也叫库丁,主要职责是看守朝廷国库的银库、粮库等相当于中国粮食公司的库管。
军服上写“盐”的人,也叫盐丁,主要职责是负责朝廷盐务专营工作的,相当于现在盐业局的工作人员。
晚清时期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民间的武装力量“勇”基本代替了朝廷“兵”的职能,成为晚清政府的主要军事武装力量,但坏处在于这些“勇”是拿了国家饷的私募武装力量,正所谓“兵为将有”,导致了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大清皇帝,为民国时期的全国各地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
其实总结而言大清王朝“兵”与“勇”的区别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清朝前期“兵”地位高于“勇”,清朝后期“勇”的地位高于“兵”,清朝前期“兵”的战斗力最强,八旗军横行天下,后勤装备足,清朝后期曾国藩的湘“勇”后来居上,所用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比方说洋枪,现代火炮的装备把冷兵器的太平军打的够呛,勇逐渐取代“兵“的地位与职能。
我是大可观天下,欢迎大家评论,留言,转发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