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十几岁的孩子都坐在明亮的教室中朗朗读书,不过,在过去的旧社会,有的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拿起武器参军入伍了。比如红军时期,各个红军部队都有不少“红小鬼”,他们年纪轻轻就参加了革命,走上了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是值得我们铭记的革命功臣。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也是十几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他的名字叫李夫克。新中国成立后,李夫克长期负责我军的军事训练工作,为我军的正规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那么,李夫克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李夫克出生于1915年,江西省莲花县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1岁的时候,李夫克参加了当地的儿童团,15岁的时候,李夫克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并担任了当地少先队的大队长,开始为红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1931年,16岁的李夫克参加了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参加红军后,李夫克主要活跃在中央根据地战斗,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以及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时期,李夫克曾两次身负重伤,但他没有对革命灰心,继续凭借顽强的意志,走完了长征之路,顺利到达了陕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夫克主要活跃在晋西北一带,担任了晋绥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务。1943年,在抗日战争局势扭转的一年,中央向各军区下达命令,要求抓好练兵工作,为后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大决战做好准备。
当时李夫克承担了晋绥军区的练兵任务,那段时期,李夫克通过群众路线的练兵方法,摸索出了一套完善的练兵经验,为我军的练兵工作作出重要的贡献。李夫克的具体练兵方法是集中训练、培养典型、指导全面、推动全军。这套练兵方法卓有成效,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而且还在全军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从1944年开始,李夫克在晋绥军区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练兵行动,分别是春季练兵、夏季练兵与冬季练兵。经过这三次练兵行动后,晋绥军区在生产、战斗、练兵之间找到了平衡,不仅为巩固陕甘宁以及晋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为后续的解放战争做好了准备。
解放战争时期,李夫克继续活跃在西北,担任了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务,参与指挥了兰州战役,为解放西北作出重要贡献。西北解放后,李夫克又挺进西南,参与指挥了西南战役,并见证了西南地区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留在西南军区,担任了西南军区副参谋长、代理参谋长等职务。1955年授衔时,李夫克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在这之后,李夫克又担任了军事科学院学术部主任、学院副秘书长等职务,继续致力于我军的军事训练工作,为我军的正规化与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李夫克因病去世,享年73岁。
值得一提的是,李夫克有个女儿,名叫李曼俊,李曼俊长大后嫁给了粟戎生。粟戎生曾担任24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并在1999年晋升为中将。而粟戎生的父亲,则是粟裕。也就是说,李夫克与粟裕还是儿女亲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