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明朝的存在对中国人来说往往意义非凡。虽然直到中后期,明朝也不可避免地如以往的王朝一般陷入腐败堕落的境地,但它在宋朝之后、重塑中华民族统一意识的伟大功绩却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明朝内部也曾经历过一系列社会问题,荆襄流民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从本身的地理位置及条件来看,似乎荆襄地区应是富庶繁荣之地,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它最终还是成为了明朝政府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一、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湖北地区的流民问题
1、外来人口的大量移入加重了荆襄地区的人口负担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以小农经济为主要表现的自然经济也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下,数量巨大的小农们却往往承受着巨大的风险,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往往都可以对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造成堪称致命的打击。
一方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多发期,在整个明朝历史当中曾经发生过多达一千零一十一起的自然灾害,在明朝历史中平均每年达到了惊人的三点六件,其中如地震、干旱、蝗灾都得有所发生,如于成化二年发生的河南灾荒便引人瞠目:“河南诸郡频年水旱,民流移饿死者不可胜计,其未流者,仓廪空虚,无所仰给。”
正是在这种如此高频率的灾害之下,明朝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受到了极大冲击,破产流浪的现象数不胜数,流民的数量自然便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明朝社会内部经历了许多剧烈变化的时期。
元末明初时期,在全国农民起义的浪潮当中,整个中国在仅仅百年后便陷入大规模战乱的糟糕境地。在这种环境下,大量民众因为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处流浪。
之后明朝虽然建立,几十年后的靖难之役却再度将广大百姓拉入战火的深渊,流民数量也因此继续增长。虽然开国之战是许多封建王朝都需要经历的过程,但如靖难之役这般性质的战争却在中国历史上少见得多。
另外,土地兼并这一古代封建王朝都难以逃过的慢性致死毒药也在明朝的流民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土地兼并可谓是贯穿始终。
无论是在政治清明还是时局动荡时期,土地兼并几乎都在发生,只不过是严重与否的区别而已。广大地主、富商、官员往往通过巧取豪夺的方式来取得农民手上的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则要么成为地主家的佃农、一辈子受其雇佣驱使,要么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而后者是绝大部分人的处境。
因此,明朝独特的社会环境使其内部产生了数量巨大的流民,为荆襄地区流民问题的严重提供了初始条件。
2、明政府对荆襄地区的处理措施并不得当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流民要竞相涌入荆襄地区呢?其背后也与荆襄地区本身的地理条件有关。就算是在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的时代,农民们大多也只能勉强维持自身的生计。而在政治黑暗的年代,农民们所承担的赋税便会大幅度增加,逃避赋税便成为此时人们最为重要的选择。
荆襄地区则因为地处深山,丘陵山脉复杂交错,整体地形相比于平原来说更容易对人起到隐藏效果,政府对这种地方也往往无法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管理,难以对他们进行追捕。
因此,大量流民便纷纷选择了来到荆襄地区进行隐藏躲避,使这片土地的人口负担大幅度增加,并最终引发了当地的流民问题。
事实上,荆襄地区在明代之前并非人迹罕至的边远地方。相反,由于之前宋朝在军事上的弱势地位,使其无法往北方扩张甚至还在北方政权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只能选择大力发展南方,而荆襄地区便是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自己的繁荣。
但是,随着之后元朝发动对南宋的灭亡之战,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惨烈的襄阳保卫战便是发生于这一时期。在战乱的冲击下,襄阳地区的民众数量大幅度减少,往日的辉煌也在战火当中燃烧殆尽。
此后元朝虽然建立、整体上为整个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和平,但不过百年后,元朝又在战乱当中走向灭亡,这对才刚刚恢复元气的荆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在明朝建立初期,荆襄地区的发展问题也并未得到解决。明朝初期的统治者在处理荆襄地区一事上并不持积极态度,如朱元璋就将荆襄地区列为政府专属的军屯地区,不允许民众私自开垦,当地的土地开发程度自然便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状态。
之后虽然明朝在几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逐步走向繁荣,社会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但对于荆襄地区的处理依旧不尽如人意,这导致大片土地都处于无人开垦的废弃状态,土地也呈现出较为肥沃的状态。
因此,之后随着明朝政府对当地的开垦措施做出一点点的松动,大量其他地区的农民便闻声而来,在短时间内极大加重了当地的承载负担。
二、明朝政府对于荆襄地区的流民问题有着相应的措施
1、多种方式来控制当地人口的增长
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大多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农业本身所能够带来的稳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大都被束缚于土地之上,不能够也不愿意到处流动,这就为政府在社会管理层面降低了难度。
也因此,古代政府对于人口流动这一问题往往持较为严格的封禁态度,实行了多种措施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明朝便在山区这种政府不易控制的地方实行过封禁政策,荆襄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即便是在后期流民开始逐步涌入荆襄地区,明朝政府的政策依旧也并未发生过太多变化,依旧是不允许人们进出,这对控制荆襄地区的人口增长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
另外,除了这种对于外来者在进入上的直接禁止,明朝政府还会对当地的流民实行就地附籍和发回原籍的措施。其中,就地附籍就是给予当地的流民当地的户口,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合法的身份在当地正常休养生息、劳作生活,从而保障当地的稳定,“遍历诸郡
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至则宣朝廷德意,问民疾苦,”这对于广大流民来说当然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对于那些比较冥顽不灵、不愿在当地继续生活的人,明朝政府则准许他们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乡,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特殊优惠,如口粮、劳作工具、种子,同样能够使他们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
2、直接的军事镇压也是重要手段
当流民大规模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甚至是爆发农民起义,这不仅是对当地政府来说如此,就算是对其他居住在本地的普通居民来说也容易造成威胁,“四方流民聚荆襄者,已二三十万”。
成化元年,流民首领刘通与其他人联合起来,聚集多达四万的流民发起了一场农民起义。虽然这一场起义事件在两个多月后便被完全镇压下去,但相隔仅仅不过六年,曾经听命于刘通的李胡子便再度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规模更是比先前那次大上数倍。
因此,对于这些已经加入作乱活动的流民,明朝政府便不得不采取军事镇压手段来维护社会稳定。
3、通过行政手段来加强对当地的管理
当某一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时,当地原先所设置的一系列行政区划以及政府部门自然便很难跟上管理的脚步,设置新的行政区划便很有必要,当时的荆襄地区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在成化十二年,也就是离上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六年后,明朝政府再度设置了名为湖广勋阳府以及湖广行都司的行政机构,并且派遣了不少官兵来维护当地的治安。
之后,明朝政府又对荆襄地区的行政区划做出了不少的改进措施,最大程度地使当地的行政管理水平足以跟得上该地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
三、总结
总的来说,明朝时期的荆襄地区之所以会突然出现如此严重的流民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当时的明朝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环境。无论是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还是明朝初期发生的多次大规模战乱,都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不得不陷入流离失所的状态。
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荆襄这一人口稀少、地形复杂又土壤肥沃的地区便自然而然地映入了他们的眼帘,成为了他们逃难的首选地,并最终在人口数量过多的情况下引发了当地的流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