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对港政策,一直是一贯的和高瞻远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讲述建国后大陆对香港的政策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近代香港的历史。
在18世纪初,英国开始对华进行鸦片贸易,1840年6月,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出兵攻打广州。
1842年8月29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英国乘人之危,强迫清政府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即所谓“新界”,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
在二战期间,日军侵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启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撤出香港,英国重新占领了香港。
此时,在中国大陆上,国、共两党正在积极备战,准备一决雌雄。而后四年,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及中央领导下,三大战役大获全胜,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推翻蒋氏政权。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外交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即要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及其影响,再让外国客人进来。中国大陆的面貌,顿时焕然一新。
10月17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6天后,解放军四野部队邓华兵团解放广州,并迅速向南推进,抵达深圳河北岸。香港,这个旧中国屈辱的象征,近在咫尺。当时,驻港军队只有一万,而邓华兵力接近四万,只要一声令下,解放军便可涉水渡河,解放香港如探囊取物。
而在此时,邓华兵团却按兵不动。
原来,中央下达军令,军队不得向南进军。在这历史关头,中、英达成了默契,让香港暂时保持现状不变。
为何还允许英国继续控制着香港?
一、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当时,中央关于是否解放香港,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毛泽东主席以战略家的眼光,综合考虑了政权巩固、世界政治博弈以及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等因素,最后拍板,决定让香港先暂时留在英国人的手上,为新中国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留下一个沟通的窗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
另外,毛泽东还考虑到,英国和美国,在中国有着不同的利益,暂时不动香港,有利于分化英美,使它们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保持一定距离。
对此,英国也投桃报李,在1950年1月6日致电中国政府,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国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同时,英国还宣布撤消其对蒋氏政权的外交承认。
在金融和外贸上,英国也采取了较为友善的态度。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长达3年的战斗。虽然中、英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但是英国还是在香港给新中国留下一条难得的贸易和金融通道。
利用这个通道,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从外部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为战略目标的最终达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反对的声音
对于毛泽东主席的深谋远虑,国内一些领导乃至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是不能够充分理解和支持的。
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在香港政策上,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就公开指责中国,说你为何不收回香港,结束屈辱的历史?美国的共产党也发声,说中国不收回香港,允许香港继续作为外国的殖民地,是害怕,是胆小。
面对多方指责,中国不得不发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社论《评美国共产党声明》,回应了美共的指责,文中指出:香港、乃至澳门问题,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问题是必须要处理的,但是要处理这个问题,必须兼顾并考虑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而不是简单地诉诸武力。
此文很好地回应了外部的指责,带有着毛泽东一贯的作风,那就是凡事从大的战略角度看问题,看重长远利益,不计较眼前一时的得失。
然而,当大陆稳如泰山时,香港那边却出现问题了。
1967年5月,位于九龙新蒲岗大有街的新蒲岗塑胶花厂发生劳资纠纷。因处理不善,工人与警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场纠纷持续蔓延,最终演变为长达7个月的反抗英国统治的「反英抗暴」运动。这场风暴,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很多爱国人士受到了主流社会的排挤,以致直到香港回归后,他们都未成为管理香港社会的主力。
这场运动也刺激到了大陆的极左势力,他们提出要用武力解放香港。当时,大陆在广东准备了两个师,计划在1967年9月15日之前收回香港,并把香港的回归作为国庆节的献礼。
在危机关头,周恩来总理联合了一批元老,联名写信给毛泽东,建议中央撤回收回香港的决议。毛泽东深思熟虑,撤回了立即收回香港的决议,并批示未来五到十年内,不再讨论类似问题。
三、改革开放,两地携手扭转国运
对港政策的真正红利,到改革开放后,才完全显现。
例如,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具规模的商会之一的香港中华总商会,自1982年起,每年都举办“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源源不断地为大陆培训经贸人才。
改革开放之初,大陆商业化程度很低,香港抓住机遇,向内地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并成为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区。仅就珠三角地区,最辉煌的时候,有6万多家港资企业,聘用工人达千万,将珠三角培育成了“世界工厂”。
香港是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当时,它不仅为大陆提供了一个几千亿美元的融资市场,同时也是人民币最大的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无可替代的窗口,香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华尔街”。
香港与大陆相互成全。香港是大陆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大陆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推手。中国改革的春风,从南面一路吹遍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
四、回归祖国的怀抱
解决香港问题,是由英国人先提出来的。
显然,英国是不愿意放弃香港,这块口里的肥肉的。
1979年的春天,时任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他对邓小平说,希望1997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到期后,英国仍然可以继续统治香港。
邓小平回答的很干脆,不行!
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便让英国军方评估一下,是否能用武力拒统。军方也回答的很干脆,不可能!
撒切尔夫人还是不死心,考虑通过联合国托管,或是扶持港独势力,达到抵制中国收回香港的目的。但他们也深知,在中国强大的统一意志下,所有的反抗,都将是徒劳。
因此,撒切尔夫人只好跑到北京来见邓小平,看能否获取最大的利益。她甚至预备了“以主权换治权”等三个方案,并采取了强硬的谈判态度。
邓小平针锋相对,表示,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中英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确定香港将在1997年7月1日正式回归中国。
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政策。
虽然,香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殖民史,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也大陆不同,目前也正在经历一段阵痛期,但大陆与香港毕竟是一奶同胞,血浓于水。相信在大陆更多有力举措的加持下,香港定会越来越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宏大图景中,重要的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