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自秦汉设县以来,为一县之长官,令乃令长的意思,到明清时期称为知县,意思为某县知事,意思就是某个县的行政老大,但是不一定是爵位和品级老大,指不定这个县会有什么大功臣或者贵族分封子弟。在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法治不下乡,意思就是县乃是国家的最低一层行政机构,乃是一个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的根本。
首先我们就来解析一下县令的重要性。
那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管理体制,县令再往下就是由乡绅和家族负责管理各自领域下的百姓,俗称德治,就是以孔孟之道或者朱子理学为约束管理,只要不犯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这样的大罪需要禀报并移交县里的行政长官之外,类似如伤风败俗、出轨、盗窃、争吵、斗殴、有违伦理纲常的一些事情基本就由乡间或者家族里德高望重者内部进行判罚,所以在古代,乡绅和家族的权力是比较大的,县以上成为法治,县以下,就基本靠德治。可见孔孟之道乃是我国两千年来的立国之本。
这些乡绅和大家族并不只是负责德治和教化,而且还需要协助县令管理自己家族这块地方。县令的工作就是要与这些大家族和乡绅多沟通联系,毕竟像征税纳粮这种事情,县令没有能力做到挨家挨户去征收,多半就是由这些大家族负责代收代缴。而县令一方面需要这些人帮忙,而另一方面也需要倾听这些人的诉求和夙愿,在他们那里了解百姓的心理走向,更好的把控百姓,维护治下区域长治久安,并向他们宣讲和传达国家最新政策,同时倾听他们的一些客观需要,并想办法替他们解决相应困难,避免他们心里有怨恨,会引导百姓暴乱。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就明白了,县令乃是国家机构与民间群体的一个对接渠道,乃是德治和法治的一个交接点,没有县令,国家将无法把控百姓的动向,没有县令,百姓也没有办法知道国家的最新政策安排。县令乃是国家法治的最前沿官员,说到底,虽为基层官员,不过是七品小官,但其作用却是夯实国家根基的夹板。
在古代,县令可不是什么人说当就能当的,拿明清来说,一般县令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而且即使是进士也不一定能当上,若是机缘不巧,进士甚至可能就当个县丞。明代三年也就三百多位进士,算算都能明白当县令的难度!
说完县令的重要性,再来详解县令的权力。
县令并非如今的县委书记一般乃省一级行政就能任命,而是由中央直接委任,他不仅兼任县委书记和县长,而且还要兼任县司法局局长、县法院院长、县公安局长、县工商局局长、县税务局局长、县农业局局长、县教育局局长,还有水务、环保、劳资等部门。他需要管理一县之内的所有事务,还要管理劳役等公共建设。也就是说县令掌管着一个县所有职能机关,其权力也是远大于现在的某县县长或者县委书记。
就拿司法来说吧,县令负责审理辖区内所有案件,并可以判罚人犯笞、监、杖和服劳役等刑罚,意思就是可以判决一个罪犯挨打、坐牢、劳改,差不多除了流放和死刑之外,其它的似乎都只需要县令判决即可,就算是流放和死刑,相关证据也是由县令取证。可见,一个县令只要心够黑,那么他在一县之内几乎可以做到只手遮天。
然后是征收税赋,赋税乃国之大计,而人丁田赋税全权由县令负责征收,说你缺斤少两就是缺斤少两,说你粮食品质不好就是品质不好。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县是有驻戍卫兵的,那县令还要兼任该县的武装部长,管理该县的军事问题,遇到有山贼闹事,或者百姓聚众集闹,县令是有权带领兵马前往平乱的。遇上国家需要打仗,涉及到某县的,知县还要负责统筹资金,调配兵马和杂役。
综上所述,县令不仅职位非常重要,乃是国家安定的根本,而且,其权力也大过天,在一个县内,几乎就是老天第一,他排第二。
至于为什么称之为七品芝麻官嘛,那是因为站在不同角度看不同问题,中国一直实行的是精英统治,有话语权的都是中央的那些精英大官,他们负责引导或者传播社会风向,他们权柄执掌天下,自然可以称县令为“芝麻官”,而对于一般的贫民百姓来说,县令就基本上是那个县的皇帝,县令代表着皇权管理和驾驭着一个县的全部事物,乃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官。
从另一个角度讲,若把眼光放在全国范围内,宏观的看县令这个官职,它确实就是个“芝麻官”。但是若是目光聚焦在一个县内,那县令则是这个县的天,他能决定这个县到底过着怨声载道,还是安居乐业;他能决定百姓人家安享生息,还是疲敝不堪。这就是县令,我国古代两千年的百姓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