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年少时就是心怀大志之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就是他当年初出茅庐时的最好写照,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一起“粪土当年万户侯”。毛主席博览群书,在很多国事、大事上都能表现出独到的见解,他在年少时就具备非凡的领导魅力和指挥魄力,他这样出色的学生深受师生喜爱,可是有一个人曾经想开除毛主席,这个人当年也不会想到毛主席后来会成为人民领袖,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一、被学生开除的校长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初期的一所知名学校,1914年,毛主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该校录取,第二年学校给学生出了一条交纳10元学费的新规定。十元钱看起来不多,但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一笔开销,让他们本就读书艰难的情况下又来了个雪上加霜,这些贫困学生开始组织起来抗议,最后形成罢课以此“讨伐”校长。
毛主席以标新立异的见解成为了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校长得知宣传单出自于毛主席的手笔,一气之下要开除以毛主席为首的几名学生。毛主席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校长的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很多师生的反对,罢课的事情愈演愈烈,气急败坏的校长后来在众多师生的压力下只好离开了学校,这位被学生“开除”的校长就是著名教育家张干。
张干1884年生人,清朝时中过举人,在清末民初时期是位少有的青年才俊,他毕业于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因成绩优异被留校担任老师,他在学术研究上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因此后来被提拔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张干之所以被提拔为校长,学术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是典型的严厉的旧派文人代表,湖南当局为了严格“管理”这帮思想进步青年,才把张干推上了重要岗位。
事实也正如当局的意料,张干教学严格,欣赏并吸纳年轻有为的年轻人,毛主席当初被录取时,他的文章得到了张干的高度赞扬,认为像毛主席这样高水平的文章,就是与自己同辈之人也少有能写出的,。因此他很喜欢毛主席的才华,但是在处理罢课一事时,他又毫不留情地想要开除毛主席,结果他没想到,最后被“开除”的是自己。
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干是学术研究提拔起来的校长,他性格又较为保守,因此他在教学时非常严厉,经常是不苟言笑的模样,他不受学生们喜欢,可他对学生们的培养是非常全面的,他注重因材施教,在那个年代还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是比较罕见的。只是他的苦心不被学生所接受,正如反对他加10元学费一样,其实背后发生的事情,学生们并不知晓。
加10元学费是当局给张干下达的命令,张干也曾为学生们争取过减免,四处奔波寻求赞助,在学校没钱做伙食饭的情况下,他变卖自己为数不多的私人财产,就是想让学生们能继续读书。开除毛主席的事情也是当局提出的决定,张干也曾据理力争过,只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因此他最后只能被学生们“开除”,这些事情无人知道,知道的都是他做过的“坏事”。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成为了人民领袖,张干知道后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毛主席如此优秀,他曾是自己的学生,他与有荣焉,忧的是当年曾想开除毛主席,担心毛主席会把此事记在心上。张干曾想给毛主席写信,却无从下笔,想到自己生活窘困的现状,感觉无颜见学生,他骨子里还有“老深究”的“风骨”。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毛主席与曾经的同学闲聊时谈到了张干校长,得知他生活困难,晚年无米下锅立刻给他送去了上千斤大米,还有一些生活费,同时让湖南政府给张干按照老师的职务提供津贴,毛主席认为像张干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照顾”。张干收到毛主席的特别照顾之后非常感动,让他没想到的是,后来毛主席还请他参加国庆观礼,在史上留下了一段深厚师生情谊的佳话。
结语:
张干后来担任湖南军委会参议兼顾问,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他拥有了不错的晚年生活。张干是位有能力的教育家,只是在战乱年代,他的思想过于保守而出现了他与毛主席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干的思想也在转变,而毛主席从来没把当年的事情放在心里,因为张干永远是他值得敬重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