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友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收获了比黄金还要宝贵的真情和信任
1963年,非统组织甫一成立,周恩来总理第一时间向非洲国家首脑会议致贺电,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先驱、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随即向刘少奇主席致函介绍首脑会议情况并提供非统宪章文本,拉开了中国与非统组织友好交往的序幕。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案的23个国家中有11个非洲国家,表决时的76张赞成票中有26张来自非洲国家,宣布决议时,许多非洲国家代表欢欣鼓舞,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1971年11月27日,为了支持南部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打破种族隔离,中国人民援建了坦赞铁路。60多名中国儿女长眠非洲大地。
2000年10月,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成为新时代引领国际对非合作的一面旗帜。
自2007年起,中国医生利用中医药在科摩罗开展清除疟疾项目,到2014年,科摩罗实现疟疾零死亡。
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非洲国家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国家捐出200万欧元,相当于人均1欧元,让中国人民备感温暖。
2016年8月,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公司建成非洲最大水电站——吉布3水电站全部投产发电,正式投入运营,使“东非水塔”变“东非电塔”!
2017年5月,在肯尼亚,采用中国方案建造、运营的蒙内铁路正式通车。不仅打通东非路网的“咽喉要塞”,更提供累计5万多个工作岗位,显著改善当地经济环境。
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和非洲国家始终相互支持,持续深化政治互信;
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中国和非洲国家长期互帮互助,不断拓展合作新领域;
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和非洲国家保持密切协调,共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携手推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关系成功迈入21世纪。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一带一路”倡议
进一步推动中非交流互鉴
开展互利共赢的多领域合作
新时代10年,在中非领导人的共同引领和推动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已实现深度对接,中非正携手落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并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正不断取得新成就。从携手应对自然灾害到全面落实G20缓债倡议,从卫生健康减贫惠农到数字创新绿色发展,中国始终是非洲国家最可信赖的忠实伙伴。
如今中非友好省市总数已达160对,数以万计的非洲人在中国做生意、就业、求学。宝汉直街——广州著名的“非洲人街”,成千上万的非洲商人在此川流不息。
随着一声声“你好”和“谢谢”,中华文明的魅力走入寻常非洲百姓家。汉语教育在非洲大陆广受欢迎,乌干达在本国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请中方帮助制定教学大纲、培训本土汉语教师。
2022年,中非贸易额达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2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在非洲援建或参与建设的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正不断造福非洲各国人民。蒙内铁路、亚吉铁路、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标志性工程为提升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民生提供新助力。
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双方还在环保、科技、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新机遇,激活发展新动能;在文化、艺术、媒体、智库、教育、青年妇女等方面双方密切交往,推动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加强交流、提供援助、分享社会发展经验,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为非洲经济发展创造内生动力。
利民济众,结伴同行
作为“南南合作”的表率
中国和非洲
一直是可靠的朋友、真诚的伙伴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考验,中非友谊不断得到新的升华。如今,中非友谊在“真、实、亲、诚”的土壤中不断扎根,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凝心聚力,一起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希望带给非洲大陆,共同铸就美好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