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首次面临的重大危机,便是吕后的动乱。
刘邦的妻子吕雉专权,大汉王朝几乎危在旦夕,刘家的天下险些改姓吕。
刘邦,这位开国之君,一代雄主,素来擅长识人,难道会看不出自己结发妻子的野心吗?
吕后势力的崛起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淮阴侯传》
吕后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前,并不具备显著的影响力。
在刘邦起兵反抗秦朝的时候,吕后携带家眷留在了故乡沛县。
刘邦在秦朝灭亡后被封为汉王,随后吕后带着家属与刘邦团聚。
然而,不久之后,楚汉战争爆发,彭城之战结束后,吕后和老太公再次被项羽俘虏,在楚军营地被关押了三年,作为人质。直至楚汉双方议和,以鸿沟为界,吕后才得以释放,但此时战争已接近尾声。
因此,在刘邦开创大业的过程中,吕后四处漂泊,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刘邦登基称帝后,吕后的势力才开始逐渐扩张。
毕竟,刘邦即位称帝后,连萧何这样的“老兄弟”都无法完全信任,又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作为后盾,家中唯一能够信赖的也只有自己的妻子了!
吕后凭借其卓越的才能、果断的决策和残酷的手段,确实为刘邦清除异姓王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邦的儿时好友燕王卢绾看得十分明白:“汉族的淮阴侯韩信和彭越被除掉,全是吕后的计谋”····“吕后是个女人,专门想方设法除掉异姓王和有大功劳的臣子”。
吕后的影响力在替刘邦诛杀异姓王的过程中迅速扩大。
在吕后势力扩张的过程中,吕后与刘邦这对夫妻的利益完全一致。毕竟,对大汉王朝而言,此时异姓王虽然名义上是君臣,但实际上却如同敌国,是最为强大且急需铲除的力量!
那么,刘邦难道不担心吕后的势力日益壮大,未来可能威胁到大汉的安定吗?
刘邦自然会设法应对这一问题。
然而……
改立太子失败
刘邦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更换太子,从根本上消除吕后的威胁。
母凭子贵,倘若吕后的儿子无法成为继承人,那么吕后的权力也会随之被彻底剥夺。
因此,在前197年,刘邦正式提出更换太子的提议。
原因是:太子和我不相像,这家伙实在是太软弱了,应该让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来继承皇位!
然而,刘邦的提议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
周昌御史大夫毫不犹豫地说道:臣言辞拙劣,但臣深知此举不可为!陛下虽有废太子之意,臣决不遵奉诏命!
公开声明自己不接受诏令,这几乎等同于以死相逼!
叔孙通更是直接将威胁以死相逼表现在言辞中:还记得秦始皇废长立幼,不立扶苏的后果吗?太子的仁孝,天下皆知!吕后随陛下共历艰难,怎能背弃她?若陛下执意改立太子,“臣愿先行伏诛,以颈血染地”!
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史记.留侯世家》
尽管许多大臣群起反对更换太子,刘邦依旧坚定不改初衷。
吕后惊恐不安,便派人劫持了已经“闭门不出一年多”的张良前来,恳请张良出谋划策。
张良认为,这种事情光凭口头劝说是无济于事的。刘邦一直渴望请得“商山四皓”,却始终未能如愿。如果你能够让太子成功邀请这四位贤人,并将他们留在身边,也许陛下发现后,局势就会有所转机。
吕后于是采纳了张良的计策,派人以谦卑的言辞和舒适的车驾,邀请出了“商山四皓”。
刘邦果然因此操作而彻底摒弃了废除太子的念头!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注意到太子身边围坐着四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心生好奇,便询问他们的身份。
刘邦得知这四个人正是“商山四皓”时,不禁大吃一惊:我多年来一直在请你们出山,你们总是避而不见。如今为何反而追随我的儿子?
陛下说:我们四人认为您虽然轻视士人并善于斥责,但我们不愿意受到这样的侮辱。我们听说太子为人仁孝,对士人恭敬有礼,因此天下所有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我们决定跟随太子。
刘邦只得说道:请你们务必好好照顾太子!
散会结束后,刘邦向戚夫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
由此,刘邦放弃了废黜太子的打算。
刘邦的限制之策
既不能废除太子,又要从根本上杜绝吕后的专制,刘邦只能通过制度来加以限制。
1、白马之约。
在消灭了主要的异姓王之后(长沙王尚存),刘备与众臣斩白马立誓:若有非刘氏者称王,天下将共起而讨伐之!
刘邦的“白马之盟”是一项制度建设,其目的并非单纯为了限制吕后。
然而,当刘邦订立“白马之盟”时,只有吕氏有可能“异姓为王”,并且吕氏也是刘邦在“可预见的未来”唯一的实际目标。
实际上,“白马之盟”在后来的铲除吕氏斗争中,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齐王举兵讨伐吕氏,打出的旗号正是“诛除不应为王者”!
2、想要杀死樊哙。
在刘邦去世前,他再次命令周勃和陈平“立刻处决樊哙”!
樊哙并非韩信,而是刘邦的忠实追随者。为何刘邦临终时还是坚持要杀掉樊哙呢?
其缘由在于,有人向刘邦进言,称樊哙偏袒吕氏,并可能动用兵力彻底铲除戚氏和赵王如意一党。
像刘邦这样的人,当然不会仅仅因为有人进谗言就一定要杀掉樊哙。
这主要是为了削弱吕氏嫡系的力量。
此时,吕氏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既有合作也有制衡。
吕氏嫡系势力中,大哥吕泽已经阵亡,吕释之年事已高,也几乎与刘邦相继去世。
与吕氏关系最为紧密且最有实力的,非吕后的妹夫樊哙莫属!
因此,刘邦在去世前决定铲除樊哙,主要是为了削弱吕氏的核心势力。
刘邦去世不久,陈平由于畏惧吕后,未能执行这一命令。
当然,天下各地的刘姓诸侯王以及“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约定,实际上已经成为刘邦为汉家江山设置的一道保险措施。(不过,这一保险也最终被吕氏打破了)
刘邦不除吕氏
刘邦从这些迹象中可以看出,他对吕后的威胁并非毫无察觉。
刘邦之所以没有铲除吕氏,是基于全面的考量。
1、刘邦与吕后之间的共同利益依然远远超过了他们之间的分歧。
刘邦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因为他看到太子的“羽翼已成,已难以动摇”。
众所周知,在常见的权力斗争中,羽翼越是丰满,越要迅速铲除,绝不能留下后患!
若这位“羽翼已丰”之人是韩信或彭越,那么刘邦哪怕豁出性命,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将他们除掉!
刘邦因为太子已经成熟,所以放弃了改换太子的想法。
刘邦与吕后的共同利益仍然超过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
刘邦最关心的利益是确保继承人能够顺利接班,维持大汉的持续稳定发展。
吕后最大的利益在于确保儿子能够继承她的地位,并维持统治的稳定。
这便是我们共同的利益所在。
利益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应当让现任太子继承王位。
刘邦希望更换继承人,以遏制吕氏势力的扩张;而吕氏则希望自己的亲生儿子能继承王位。双方的分歧仅在于此。
这并非一场你死我活的利益之争。
吕氏是刘家的儿媳,而太子则是吕后的亲生儿子。
尽管吕氏势力日益膨胀,但吕后会让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及未来的亲孙子)失去皇位,而让本家的侄子登基吗?
因此,从常理来看,吕后临朝称制,以协助儿子稳固皇位,几年后吕后去世,太子即位亲政,天下终究还是刘氏的天下!
对于惠帝的早逝,这是刘邦无论如何都无法预见的事情!
2、为了维持大汉的稳定,当时唯一的选择便是依靠吕后。
此时正值大汉王朝初建,内忧外患交织。
要维持大汉王朝的稳定与发展,唯有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才能做到。
然而,当时刘邦的儿子们除了庶长子齐王刘肥外,其他人都还年幼。
因此,可以说刘邦选的不仅是太子,更是选中了“太后”的地位。
当时,吕后是唯一的选择!
刘邦看到“商山四皓”追随太子,于是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事实上,尽管“商山四皓”品德高尚,但他们似乎缺乏实际实力,不足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然而,刘邦未能请到“商山四皓”,而太子却能成功邀请,这使刘邦意识到“吕后确实能够执掌天下”,吕后的政治素质并不逊色于刘邦!
如果不依靠吕后,那还能依靠谁呢?
3、吕氏的力量有限。
虽然吕氏的家境比刘邦优越,但她家也不属于大族。
当时,吕氏的强者中,吕泽已战死,吕释之也奄奄一息。
吕氏其他人无论在资历、威望还是才能方面,都与吕泽等人相差甚远。
因此,吕氏的势力基本上完全依赖于吕后。
而此时的吕后已是风烛残年,早已不再是“子幼母壮”的状态。
因此,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并无力抵抗诸刘和功臣集团。
那么,要如何去除吕后呢?
吕后常被视为野心勃勃之人,并在历史上广为传颂。
事实上,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这只不过是常见的“外戚专政”现象。
刘邦在去世之际,唯有吕后这位妻子能够确保大汉王朝的稳定,无论他对她有何看法。
吕后后来虽然进行了培植吕氏、诛杀刘氏等行动,导致了一系列动乱,客观而言,她想要取代刘氏的目标始终还未实现。
尽管吕后有残暴的习性,但她整体上继承了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并且实际上完成了过渡的任务。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