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句俗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的就是丞相这个职位。
文官一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当上丞相,享受一下万人之上的敬仰和权力,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
时间来到大明,强人明太祖朱元璋一心要废除丞相制,皇帝亲掌相权,将所有的权力都控制在手中。
公元1380年,大明胡惟庸被杀之后,中国最后一个丞相被消灭了,他的活谁来干?
一人之下
丞相和宰相都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管理国家行政的最高长官,总之就是在皇帝一人之下,统管全部工作的大臣。
历朝历代官职不同,丞相的名称有所不同,但是这个职位一直都存在,发挥着作用。
西汉中后期的宰相都是参与管理台阁的公,东汉之后的宰相基本都是台阁长官,都是明确的职事官。
唐初以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台阁长官为宰相,是职事官宰相。
宋朝的宰相一般有两位,都是使职宰相。
元代短短百年,三省合并为中书省,设左右丞相,之后出现五丞相、中书和尚书丞相各两位、最后就剩下右丞相一名。
可到了朱元璋这里,他怎么就敢废除上千年的制度呢?
朱元璋看到了元代的经验教训,丞相制度,是朝局混乱的根本原因。
元代不到一百年,皇帝却有十一位,有的在位时间只有一两年,可见朝局的动荡,在皇帝的更替中,总有相权的影子。
元顺帝是元末代皇帝,他继位时只有13岁,权力集中在右相伯颜手中,此时朝中还有左相,后被右相打击,被撤除,伯颜成了独相,将权力控制在手中。
《元史》中记录“诸卫精兵收为己用,府库钞帛听其出纳”。
权势熏天顺帝之上,以致“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顺帝忌惮丞相,终于在继位后的第七年,至元六年(1340)将他杀了,可天下的乱象,却无法收拾了。
前朝教训犹在眼前,朱元璋一早就准备废除丞相,只是在等待时机。
大明前期功勋集团,占据着重要位置,老朱利用杨宪一案,让李善长和刘伯温退出,他就是在做准备。
之后胡惟庸接替了杨宪的活,他完成老朱的一个个任务,人也变得轻狂。
但是他不知,老朱祖设置布政使司,直接管理地方,丞相属于中书,他已经没有管理地方的权限了,他的权力被压缩,架空。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提出“胡元之世,政专中书。........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可为戒”。
老朱已经开始造舆论了,两年后胡惟庸被诛杀,他趁机废黜了丞相制度,还牵连了一大批淮西勋贵,一箭双雕,消除了两大皇权威胁。
洪武二十八年,下诏子孙永不得恢复丞相制度。
谁来干活
朱元璋是一个勤奋、控制欲极强的人,他决定自己来干丞相的活。
大臣们自然不敢多嘴,可老朱有没有思考过,在他之前那么多明君,都没有发现丞相威胁皇权,却让它存在上千年呢?
因为皇帝实在太累,得要找人帮忙干活。
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且不设置替代机关,但很快老朱感到太累,于是找来新一代秘书,殿阁大学士帮忙干活。
这是模仿宋代建立的,大学士以殿阁衔为官名,内阁大学士就出现了。
洪武年间,这些大学士权力有限,官阶只有五品。只是皇帝的秘书,没有权利。
可架不住朱元璋的后代,没有他这么强,干不了这么多活,到了明仁宗朱高炽时,他加强了内阁大学士的职权。
信用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给他们加上了从一品的“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头衔,更给予他们起草诏令,批答奏章的“票拟”权力。
这样一来,内阁辅臣的权利和地位,逐渐压倒了六部,“阁部之争”也贯穿了整个明朝前期。
到了宣宗继位后,正式确定了内阁为辅臣的地位。
内阁和丞相有哪些不同呢?
关键就是决策权上,丞相是可以对政事下决定的,甚至绕开皇帝。内阁学士甚至首辅,是没有这个权力的,他们只能票拟,就是干活。
票拟制度是宣德皇帝开创的,重要政事由内阁先拟定办法,写在票签上,交给皇帝,皇帝然后批复。
但是这项制度确定,是正统初年,因为朱瞻基突然去世,儿子朱祁镇只有9岁,朝中大事由三杨和张太后掌控,需要这套制度保证权力的平衡。
其实内阁就是担着丞相的活,可没有丞相的权力。
明孝宗弘治年间,他对内阁辅臣和六部尚书采用“平衡并重”策略。
到了成化年间,开始出现了首辅,内阁的领头人,它的权力也扩大了,不再是票拟,开始插手政务。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首辅成了皇帝手中的一杆枪,这个皇帝腹黑得很。
嘉靖皇帝不断的扶植忠于自己的首辅,扩大他们的权力,让自己在幕后便于掌控朝廷。
嘉靖一朝,流水的首辅,铁打的嘉靖,可见首辅的覆灭只是皇帝的一念之间。
制度的平衡
大明为了制衡内阁,也制定了制度,保证皇权。
内阁票拟,本质上是建议和处理权,皇帝最后决定权,只有皇帝批红才能下达到各个部门去执行。
皇帝手中的权力可以批或不批,他可以留中、中旨内批,改定的方式绕过内阁,保证自己的权力。
留中就是留下暂不回答,这些奏章存档备用,或者等等皇帝再看看,再交办。万历皇帝后半辈子消极对抗文臣时,所有的奏章他都留中,耽误了多少事。
中旨内批,就是皇帝绕开内阁,的一种形式。中旨是皇帝端,不需票拟,皇帝或者司礼监,直接下达指令给各部门。内批是大臣端,直接绕开内阁,直接将事情呈报皇帝。
改定,就是字面意思,修改票拟内容。
还有一重保护,就是司礼监,它对内阁有着制衡的作用。皇帝内阁司礼监一个三角形,最稳定。
朱元璋是不允许太监干涉朝政的,还立了牌子再宫中。到了宣德年间,朱瞻基为了制衡内阁,想出来让太监读书,正统年间,司礼监权力大涨,他们也拥有了票拟的权力。
太监是皇家的人,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个好工具,司礼监逐渐变成了一个内朝廷,权力之大,超过内阁。
司礼监掌印太监,领导与内阁、六部、都察院分庭抗礼的机构,双方势均力敌。
皇帝左手内阁,右手司礼监,自己居中控制。这就是老朱当初的理性,权力掌握在朱家人手中。
万历年间张居正,为什么大权独揽,皇帝年幼、太后信任,最重要一点就是他和司礼监冯保是盟友。
三角形固然稳定,相权没有了威胁,但大明中晚期的斗争十分激烈,太监、内阁在内耗中将大明拖向灭亡。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