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刘老师原创,非授权严禁转载】
熟悉清史的朋友都知道,科举考试是清王朝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这也是为何清朝从顺治帝入关开始,一直到废除科举制度为止,始终都对科举考试考官的选择,相当重视的原因。
毕竟,考官人品的优劣,关乎着考场的风气和公平,更关乎着将来国家的命运——毕竟,人材是国家的根本。
对于那些负责任的考官,清廷会在考试结束后,予以表彰和提拔——比如,雍正元年,雍正帝就曾公开嘉奖主持当年会试考试的两位主考官,朱轼和张廷玉。
表扬他们两人主持下的会试考试,考风严肃、考官公正。
除了公开表扬,雍正帝还加封他们两人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雍正元年,会试总裁朱轼、张廷玉持择公允,帝嘉之,加太傅、太保有差)。
而对于那些办事不公、办事草率的主考官,清廷也会在考试结束后予以严惩。
尤其是对那些在考试期间,收取相关人员钱财、礼品,帮助考生作弊和内定名额的考官,一经发现,朝廷更是从严处置(交通关节贿赂,厥辜尤重)。
比如,在顺治十四年这一年,清廷就曾因为顺天府乡试和江南乡试两起舞弊大案,而诛杀了考官、考生共二十四人。
【顺天府乡试舞弊案】
在当年的顺天府(也就是京城地区)乡试期间,考官李振邺、张我朴接受了吏部官员陆贻吉、国子监博士蔡元禧和进士项绍芳三人的贿赂,内定了考生田耜、邬作霖为举人。
榜单公布后,田耜、邬作霖果然名在其上。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之后,他们的这一不法举动,被刑部官员、给事中任克溥发现,并上报给了朝廷。
很快,案件被查实。
敢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作案,无视自己这个皇帝的存在,顺治帝自然是丝毫不讲情面。
当即,顺治帝下诏把受贿的两个考官、行贿的三个人员和参与此案的两个考生,全部予以处死(诏骈戮七人於市)。
然后,又把七个人的家产全部查抄、充公,他们的父母、妻儿和兄弟,全部发配到边关(家产籍没,戍其父母兄弟妻子於边)。
对于一同参加此次乡试的另外两位考官,曹本荣、宋之绳,则以失职罪,予以降职处理。
【江南科场舞弊案】
还没等顺治帝喘过气来,江南科场舞弊案又被御史们举报了上来。
在清代,说到江南,不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而是指江南省。
没错,江南省是清代一个行政区域比较大的省,它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以及江西、湖北、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
整个清朝时期,江南省都是国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生活富裕了,有些人便开始动了歪脑筋,想要通过钱财的打点,来收买科举考试的官员,来让并无真才实学的自己走上仕途之路。
最终,一批有钱人花费巨资买通了当年江南省乡试的主考官——方犹和钱开宗(江南主考方犹、钱开宗,贿通关节)。
既然关节打通了,这些人走走过场也就上了接下来的榜单,成了朝廷公认的举人。
然而,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没过多久,他们自认为极为隐秘的这件事情,竟然被意外泄露了出去。
更有意思是的是,此事竟然还被江宁(今南京)城内的一个书店,给编成了故事给刊印了出来,书名就叫做——《万金传奇》(江宁书肆刊万金传奇记诋之)。
一时间,此事在江南省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当然,对于这种影响极其恶劣的事情,御史们也没用闲着,纷纷上奏折弹劾两位主考官,方犹和钱开宗。
不久之后,刑部也查证了此案的真实性(言官交章论劾,刑部审实)。
顺治帝对于选定的主考官是那么的信任,而他们却把朝廷的颜面丢到了全国人面前,让自己也下不来台。
于是,龙颜大怒的顺治帝,当即下令把受贿的主考官方犹、钱开宗,监管不力的考官叶楚槐,以及参与行贿的十四名考生,一并处死,他们的家产和妻儿也一并充公(世祖大怒,犹、开宗及同考叶楚槐等十七人俱弃市,妻子家产籍没)。
顺治帝铁腕处置这两起科场舞弊案,对后世影响很大。
据《清史稿》记载:“一时人心大震,科场弊端为之廓清者数十年”。
意思也就是说,顺治帝的铁腕治理科场舞弊案,对很多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以至于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再也没有考官和考生敢在这方面有歪心思。
参考史料:《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
【附:科举小知识】
1)乡试,是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会试是在中央举行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贡士;
殿试是在皇宫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进士——而前三名又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2)乡试在当年八月考完后,考中者于次年在京城参加会试考试;
会试考中者,在当年的三月份参加殿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
3)不管是在本省参加乡试,还是在京城参加会试,都是分三次考完——初九这一天考第一场,十二日考第二场,十五日再考最后一场(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