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1年,毛主席邀请几位老人到中南海叙旧,他们都是毛主席青年时期的老师。毛主席与他们已经很多年未见了,如今国内一片安详,毛主席仍旧记得老师们对他的教导。
毛主席
其中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是毛主席在长沙念书时的校长,他曾经扬言要将毛主席开除。宴席上,老校长检讨了当年的错误,毛主席说:“都过去了,不要提他了。”
这位校长是谁,他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故事?
老校长张干扬言开除毛泽东
毛主席一生中有许多老师,每位老师对他的影响颇深。但其中也不乏有些曾经与毛主席的思想有冲突的老师,他就是毛主席青年时期在长沙的校长,张干。
1912年,毛泽东征得父亲同意来到长沙读书,几年后他所在的省立第四师范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合并,统称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张干任校长。
张干
当时在长沙求学的都是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平常的学费和生活费已经让同学们捉襟见肘,可1915年,湖南省议会颁布了一项新规定,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学生更是雪上加霜。
湖南省规定:从秋期开始,每个学生都要再多交10块钱的学杂费。对于这一项规定,许多得不到家中支持或者本就贫困的学生都坚决反对。在同学们的反对中,逐渐传出一种声音,有人说:“一定是校长张干为了讨好当局面,主动讨好提出的建议。”
不满情绪高涨的同学们将矛头指向了张干,并掀起了一场“驱张运动”,想要把张干驱逐出学校。
同学们写下“驱张宣言”,印发大量传单,以此向社会揭露张干多收学杂费的不齿行径。而这种想要用舆论来推到张干的做法,并没有给张干造成压力。这时毛泽东提出了张干的要害,他说:“我们要想赶走张干,必须写出张干是如何办学不力。”
毛主席青年时期
毛泽东很快就将张干阿谀奉承、谄上抑下的恶劣行径,抨击他误人子弟、断送学生大好前程的弊政写了出来,新的“驱张宣言”就大功告成了。
同学们拿着毛泽东更改的宣言,批量印发,张贴在长沙的大街小巷。学生们还向省府派来调处的督学提出“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的口号,这件事闹得很大,督学只好答应下学期撤换张干的校长职务。
张干知道后气坏了,他跺着脚托人四处打听“驱张宣言”到底是谁带头写下的。一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叫毛泽东的学生写的,羞愤不已的张干当即扬言要开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的学生的学籍。
但这一决定遭到了在职教师的一致反对,这些老师都是毛泽东的老师。对于毛泽东这个聪慧的孩子,老师们都非常地喜欢,他们绝不允许这样有前途的青年被张干开除。
其中老师杨昌济带着毛泽东的各科老师召开了学校教职员工会议,为毛泽东鸣不平,并在会议上指出张干此做法并不合理。
杨昌济
张干这一闹,令原本就愤怒的学生们更是火上浇油,学生们依旧不上课,重申“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的口号,两方面的压迫,张干只好收回开除毛泽东等学生的成命。但张干还是咽不下这口气,还是给毛泽东“记大过一次”的处分。
而多收10元学杂费的事情自然是没有得逞,学生们也不再闹事。经过这件事,张干觉得自己再无颜待在第一师范了,主动向湖南省府提出辞职,悄然退出。
自此以后张干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那场“驱张运动”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脑海。
直到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在湖南省邵阳市省立六中时任的张干也从报纸上得知了此事。
张干将学校的几位老师叫到自己家,商量关于蒋介石电报的事情。张干的家中简陋,只有几张桌子和凳子,老师们只能站着。张干从桌上拿起报纸,认真地念着报纸上的新闻。
报纸上说,蒋介石以抗日战争结束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念完后,张干又从桌子上面拿起一张草黄色的纸对其中一位叫苏缙如的老师说“缙如,你是我教的学生中,国文最好的。现在国家正处于最关键的时候,我不能不管。”
然后晃了晃手中的纸说:“这是我向毛泽东写得一份电报,还请大家帮忙改定一下。”张干将纸递给苏缙如,苏缙如看后又传给其他老师看。
只见纸上这样写道:“延安,毛润之学弟勋鉴:抗日胜利,建国弥艰,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
意思是说希望毛泽东能够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苏缙如看后,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对张干说:“‘固执’一词是不是不太恰当,还是换一个词吧!”可张干却说:“我知道毛润之的脾气,这样写是为了他能重视去重庆谈判的重要性。”
经过几位老师的商量,也没有对张干拟写的电报有所改动。当时邵阳并没有发电报的地方,张干就派了一位工友拿着电报到25公里以外的电报局发电报。
此后,毛泽东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张干的任何消息。
不计前嫌,照顾老校长
1949年,张干年纪大了,学校的事情已经力不从心,所以他辞去了省立六中学校的校长职务,回到了家乡,用自己毕生攒下的钱买了一处房子,准备颐养天年。
新中国成立后,张干被划为地主,政府没收了他所有财产,他的生活又变得穷困潦倒,甚至有时候吃不上饭。无奈,他只好又重新拿起粉笔,到长沙妙高峰中学任教。此时张干已经60多岁了,仍旧要出来养家糊口。
1950年,国庆节前夕,时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周世钊,来到妙高峰中学看望张干。周世钊与毛泽东是同学,也曾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
周世钊来到张干的家,发现张干如今的生活状况很是艰难,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不为过。周世钊对张干说:“张校长,润之给我来了信,邀请我参加北京国庆观礼。”
张干很是吃惊毛主席居然记得多年前的同学,周世钊说:“我们经常通信,这次我来是来问您有什么事对毛主席说的,我可以帮您传达。”张干沉默了很久,最后仰天长叹说道:“你代我向他问好吧!”
国庆节后,毛主席在中南海宴请了自己在青年时代尊敬的师长和青年时期的好友。毛主席与同学们和老师们一起饮酒、一起回忆革命时期的时光,当回忆到在长沙读书时,毛主席问周世钊:“张校长如今还健在吗?”
毛主席
周世钊将张干的近况和毛主席一一汇报,他说:“张校长如今在妙高峰中学教书,一生也没有离过学校。”
毛主席诧异地说:“哦?他还在吃粉笔灰?张校长这个人办事果断,很有魄力,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当年当上校长的时候也仅仅30岁,很不简单!按照他的才能应该有番大作为才是,解放前在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在吃粉笔灰,实在难能可贵!”
众人也对张干的才能提出赞扬,毛主席真诚地赞赏张干。
毛主席又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张校长收学生们的学杂费,不能将全部罪责都归结于他。”
周世钊听毛主席这样说,将心里话说了出来,他说:“如今张校长的生活过得很是艰难,全家上下六口人都指望他养活。我来时去过他的家,很是穷困,他还生了病,整日在床上躺着,状态很是不好。”
周世钊
毛主席站起身来,想了想说:“你应该早点告诉我,向张校长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给予照顾。”
几天后,毛主席写信给湖南政府,希望他们对张干老校长酌情给予照顾,并派人前去慰问。湖南政府收到信后,立即先后两次给张干一家送去救济米600公斤和人民币50万元(旧人民币)。
在家中休养的张干,突然收到政府给予的帮助很是感激,他问工作人员是谁下令帮助他的,工作人员说:“是毛主席亲自写信说的,希望政府能够对您给予帮助。”张干听后百感交集。
张干还记得多年前查出“驱张宣言”是毛主席写的,当时他怒不可遏当即就要开除毛主席。幸亏当时众多老师拦着他,不然中国就失去了一个好的领导人了。
毛主席
张干感动得泪流满面,为了感谢毛主席不计前嫌帮助他,张干立即拿出笔墨纸张,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感谢信。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张干写给毛主席的感谢信早已过去了好几个月,张干心急如焚。久久不见回信,张干非常煎熬。他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邮局看看有没有毛主席给他写的回信。
有一天,他的儿子拿着印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毛缄”字样的信件兴奋地跑回家,高声呼喊着:“父亲,有北京来的信!”张干听到儿子在院中叫喊,顾不得拿拐杖,颤颤巍巍地起身往外走。
这时,他的儿子从外面跑回屋内,这才将信件递在张干手中。张干拿起信件反复看了好几遍,上面果然写着中共中央,这才小心翼翼地将信拆开,里面信纸露出一角,张干迫不及待地将信抽出来,念起了信中的内容。
毛主席
信中,毛主席让他保重身体,有什么困难就向政府报告。毛主席的关怀之心全然写在信中。张干念了好几遍才作罢,他对身边的孩子们说:“当年我做了糊涂事,差点把毛主席开除,还给他‘记大过’。可如今毛主席不计前嫌,他真的很伟大。”
周边的人听说张干收到了毛主席的问候信,都纷纷到他的家参观毛主席的墨宝,张干也热情地招待访客,跟他们讲述自己与毛主席的故事,他向众人们说,毛主席是他见过的非常优秀的学生,无论是先进的思想还是聪颖的智商,都是一等一的好学生。
张干还说,毛主席不仅有胆识还非常仗义,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毛主席还能够不顾自身安危,为同学们仗义执言,非常难得。
此后,毛主席与张干经常通信,多年的师生情谊又得延续。
毛主席邀请张干到京叙情
1951年,正值暑假时期,张干正在院中晒太阳。忽然儿子从门外回来,手中还拿着信件样式的东西。看着儿子满面春风,张干好奇地问:“有什么好事,这么高兴。”
儿子却不直接说是什么,让张干猜。张干看他手中拿的东西说:“这估计是谁家写来的信,这有什么高兴的。”儿子皎洁一笑,压低声音说:“这是北京来的。”
听到是北京来的,张干瞬间有了精神,从椅子上面噌地就坐了起来。他急忙从儿子手中拿过信封,拆开一看,居然是毛主席给他写得请帖,邀请自己尊敬的老师到北京一叙。
张干以为是自己看错了,连看了好几遍,还问身边的儿子说:“这是真的吗?你再帮我看一下,是不是我看错了。”张干儿子看到父亲激动地样子,不由地感到一阵幸福,他对张干说:“您没有看错,这就是毛主席给您写得请帖。”
出发的前天晚上,张干一家都非常兴奋,他的妻子把衣柜中的所有衣服都拿了出来,想要找一件得体的衣服,儿女们也帮忙收拾行李。等一切都收拾妥当之后,一家人激动的心情依然没有消失。
第二天一大早,张干在家人的陪伴下坐上了火车。刚下火车,张干就看到有人来接他休息,这是因为毛主席现在正在忙于处理抗美援朝的事项,没有时间接待他,就将他安排在招待所休息。
几天后,张干正和毛主席的师友李淑清、罗汉溟等人一起游览故宫,毛主席身边的秘书找到他们,告诉他们说:“毛主席11时将会派人邀请各位老师到家里吃饭。”张干激动不已说:“我终于要见到润之了!”
11点整,招待所的门前果然出现了一辆轿车,由司机送他们去中南海。不一会儿,张干就看到了中南海的大门,毛主席就站在大门前,迎接他们的到来。
待车子停稳后,张干连忙起身下车,拄着拐杖朝着毛主席走去。毛主席也笑着迎上来,与张干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毛主席
“张校长,您好!”毛主席用浑厚温柔的嗓音,欢迎张干一行人的到来。张干眼含热泪颤抖着双手说:“你好!润之!”
张干一行人随着毛主席来到客厅,毛主席请张干、张淑清坐上座,自己一定要做下座。张干等人不好推辞坐了下来。毛主席也坐下来,朝着里屋喊道:“来,来,你们都来见见我的老师。”
毛主席叫的是李敏和李讷,姐妹两人听到毛主席的呼喊,从里屋走出来。毛主席对她们说:“这是我的老师,你们有老师,我也有老师。他们就是你们的太老师”李敏和李讷恭敬地朝着几位老人鞠了一躬。
宴席上,张干检讨了当年的错误,毛主席说:“都过去了,不要提他了。”毛主席的大度让张干极为感动。
毛主席
饭后,毛主席陪着几位老人参观了中南海,并看了电影。之后,毛主席又让卫士带着几位老人在北京医院做了体检,带着他们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和感受风土人情。为了纪念这次北京之旅,张干特意刻了“张干之印”和“张次斋章”两枚图章。
游玩之后,张干第二次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邀请他一起拍张照片以作留念。张干高兴地连说了好几声“好”。
离开北京前,在招待所的张干正准备行李回家,毛主席身边的卫士提着一包东西走了进来。卫士恭敬地说:“张老,主席原本想亲自给您送行的,但国务繁忙,还请您谅解。”张干连忙摆摆手说:“这有什么谅解不谅解的,还请劳烦你替我向主席告别,请主席切勿挂念。”
毛主席
卫士指着手里的东西说:“这是主席给您做零用的150万人民币(旧人民币),还有一瓶鹿茸精,他要我嘱咐您每天饭前20分钟服20滴,这对您身体好,还请您多多注重身体。”
张干掏出手帕擦擦眼泪,说:“多谢主席关心。”
毛主席与张干虽然有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毛主席为人大度、既往不咎、尊师重友,不愧为中国伟大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