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帝王为何热衷于懒政?
创始人
2025-07-05 23:03:34
0

封建王朝中后期总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帝王懒政现象,似乎历朝历代都没办法避免。

如宋代的宋徽宗就终日沉迷于书画,不理国政。实际上在宋徽宗刚刚继位的时候,还是非常想治理好宋朝的,但由于朝臣过于曲意逢迎,尤其以蔡京为首的臣子,带头行奢靡之风,最终导致宋徽宗懒政,国破家亡。

因为从万历十四年开始,皇帝开始减少上朝时间,最终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创下君主懒政不临朝的历史新高,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热衷于懒政呢?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是不是因为皇帝的能力不足或贪图享乐呢?答案并非如此。

一、皇帝为何会出现懒政

1.君臣不和成懒政“加速剂”

在明代除了东林一党,还有以浙江,湖广,山东三区同乡划分的官员互结联盟,这四股势力在朝堂上互相倾轧,如要稳定朝堂大局,皇帝应是在这四股势力中充当调解矛盾的角色,但是万历中后期,因为皇帝长期和大臣不见面,自然中介调和的作用也不复存在,党争逐渐愈加激烈。

特别以立储君的事件为例。按照大臣们的建议是立长立嫡,这是传统的古代宗法制的惯性思维。而万历皇帝实际上是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朱常洵为储君。

双方一直坚持己见十几年,最终还是立了朱常洛为太子,由于党人大臣们之间因为利益,抱团上书立长立嫡,并没有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去设想,这也让万历皇帝内心十分失落,而采取不选拔官吏,也不回复官员的辞呈来和大臣之间进行一场无声的“对抗”,这一场国本之争直接成为万历后来懒政的“加速剂”。

2.强臣辅政,君臣关系逐步走向紧张

万历皇帝登基之时仅十岁,张居正行内阁首辅之权,这个时候可以说阁权高于皇权。

万历皇帝亲政之后,逐渐发现文官集团自私自利的行为,尤以其老师张居正最为过分,在《国榷》中有关于张居正的整体评价,“虽古贤相,何以加焉,情其褊忠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路,倚信佞幸,方夺情时,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辱随之也。”

意思就是张居正虽然看起来像古代的贤明宰相,但他总是凭借自己的好恶提拔官员,并且为人度量狭小,喜欢下臣的曲意逢迎,权威比君主还高,祸事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了,从这里看出张居正是一个十足的“两面人”。

作为皇帝的老师,一边倡导万历皇帝成为一个洁身自好,节俭的帝王,另一边自己收受贿赂私建豪宅,生活奢侈,以至于后来万历皇帝了解到张居正的真实面貌后,他的信仰塌陷了。

张居正在内阁中说一不二,皇帝没有实际参与国家治理,他虽然给明王朝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但是也没有锻炼出万历皇帝治理国家的能力,以上两点让万历皇帝内心极为愤懑,开始出现懒政的心理。

3.奏疏数量繁多冗长。

明朝的朝臣中为万历朝的党政最为激烈,万历中后期围绕争国本而起的山东、湖广、浙江三党之间及其与东林党的争斗,这些文官在奏疏中往往从多个乃至几十个方面来罗织政敌的罪状,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人上奏折的数量非常多,而且文章字多内容又空洞。比如杨涟的《劾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华允诚的《三大可惜四大可忧疏》等。都是一些弹劾对手的黑料。空洞文章让皇帝本身批阅奏章的精力大打折扣,效率急转直下,这也让万历皇帝认为奏折就是告状信,看与不看,批与不批都没所谓,还不如全部“留中”。

4.受到臣僚们的掣肘,加速懒怠政历程。

在朝堂上朝臣之间的党争,虽然有利于皇帝的控制,但一旦朝臣联手掣肘君主,那么君主就该头疼了。

万历皇帝为了让自己的“小金库”变得充盈,专门让宦官担任了矿监税使,这些人可以说是专人办专事,凭借皇帝的庇护,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使得这一时期大臣们弹劾宦官乱政的奏疏数量大增。

《皇明留台奏议》中即专列一卷辑录了官员揭批宦官误国的奏疏,其中介绍:“一人专敕行事,惟意所为,凭藉宠灵,擅作威福,以势凌抚按,使不敢一问其出入,以刑劫有司,使不得一加其调停,此所谓虎而翼者也。”

说白了就是这些人专门按照皇帝的敕令行事,恣意妄为,凭借皇帝的宠幸,擅自作威作福,以欺凌抚按,使人不敢一问他出入,用刑罚来劫弑有司,如果不能一加他的调停,这就是猛虎添翼的原因。

这足以说明皇帝和朝臣之间的矛盾已经进入一个不可调和的程度,朝臣凭借道德,祖宗之法来压制皇帝的欲望,同时自身又不自律,说一套做一套。

而皇帝在朝局中又难以打开局面,干脆破罐子破摔,不跟大臣们玩了,直接退居幕后,总之就是一句话:“你不让朕舒坦,你们也别想得到御批准奏!”双方关系陷入死胡同,互相内耗。万历皇帝最终出现二十八年不朝的懒政历史记录。

二、皇帝懒政之风为何尾大不掉

1.皇帝本身才能和性格有欠缺

很多皇帝之所以没有开国君主那样的雄才大略,首先就是本身的才能和性格有所欠缺。

就像万历皇帝一样,他靠着张居正还有太后的培养才逐步学会治国理政,性格上就自然不做到杀伐果决。

朱元璋身边同样都是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这样的干才,可是他偏偏就能驾驭这些人,靠的除了锦衣卫这样的部门以外,更多的还是和他性格刚猛跟优异才干,从而赢得臣下的拥护,这一点是万历皇帝没办法学到的。

反观万历皇帝只能是通过退居幕后,以不上朝的方式来隐藏自己,利用各方矛盾的交织平衡各方。当东林党人势力强劲起来,又立马扶持其他党人对其掣肘。

张居正后期开始强大,又将其处理掉,又给朝臣们一个威慑的信号,但是在威的同时,又不给大臣恩典笼络大臣,做不到恩威并举,只能说皇帝懒政的源头是从皇帝的才能和性格所决定的。

2.强臣君弱,君臣之间失去平衡

说完主观因素,再来说说客观因素。那就是朝堂臣子和君主之间发生了根本的形势平衡,纵观整个明朝,任何一个朝代只要出现强臣,必然会被君主所忌惮最后被处理,洪武时期李善长和胡惟庸自然不必说,从宣德时期到崇祯时期,从于谦到袁崇焕,这些人结局并不好。

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臣强君弱,双方之间平衡点打破,皇帝就会有所忌惮。一旦强臣把握住朝堂,皇帝懒政的情况也就奠定了基础。臣子能力太强,君主就无事可干。只能去琢磨如何驾驭臣下,如何游玩享乐,懒政之风自然就大开。

3.穷奢极欲,享乐主义至上

每一个皇帝在登基初期还是对于享乐主义是排斥的阶段,开国皇帝出现享乐的情况基本上很少,他们更看重的是手中的权利,毕竟大业未成,随时可能被对手击败的危险。

生于忧患,自然享乐主义就荡然无存,然而一旦天下大定,安逸的环境会让皇帝内心开始涌现享乐的想法,这颗种子的萌芽基本都是从一个王朝的中期开始的,因为前面的皇帝已经荡清寰宇,天下几乎没有了强大的敌人。

以晋武帝司马炎帝为例,司马炎在前期可以说是励精图治,厉行节俭,任用贤能。在完成对蜀汉和东吴的灭国之战后开始“放飞自我”。因为天下大定,热衷于安逸和享乐。

由于后宫佳丽太多,司马炎就骑着羊车临幸妃子,当羊车停在哪个后妃的宫殿门前,晚上就在羊车“指定”的宫殿过夜。

以至于后宫嫔妃经常派人把盐水洒在地上,利用盐水的味道,逼停羊车吃食事先准备的草料,从而得到司马炎的临幸。

最终西晋在司马炎后期的荒唐和懒政之下,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皇帝享乐也是因为阿谀奉承的臣子太多。

宋徽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每日寄情山水,在艺术造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花鸟画书法自成一派。

作为宰相的蔡京也是一个书法高手,君臣二人书法造诣极高,这也是蔡京能当上宰相的一个重要技能。

而蔡京也是不断地给徽宗灌输一个享乐就是体现盛世的一个思想,其他人看到蔡京的做法后,也都纷纷跟进,投其所好,以至于徽宗从懒政之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在重要的官吏任免上,基本上都是跟着“感觉走。”

比如蔡京担任宰相,宦官童贯担任枢密院领事,宦官梁师成官拜检校太殿,徽宗在这些人的怂恿下到处派人从太湖搜集花岗岩,其他的奇珍异宝。导致方腊聚众反抗。可以说北宋末年的乱局就是从宋徽宗懒政导致的。

皇帝沉沦在懒政的优渥状态下,朝臣们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想法掌控朝政,继续内耗王朝的国本,加快王朝从兴盛转向衰败的局面,最终形成皇帝懒政尾大不掉的恶果。

三、懒政结局

1.王朝开始走向衰败

皇帝懒政最终只会令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就拿万历皇帝的例子来说,三十年不上朝的过程中,国本开始出现动摇。

本身三次大的战争就耗尽了明王朝多年的国本积蓄。在这一时期,万历皇帝的又大肆派遣宦官担任矿监和税监的重要官职,不仅令朝堂上下纷纷弹劾,搜刮民财的手段也引起底层百姓的仇视。

要知道,在洪武时期,官场环境是极其恶劣的,稍有不慎官员们项上人头可能就不保,但是底层的百姓还是有活下去的希望。

而到了万历皇帝这里不仅官场沸腾,而且民怨四起。出现如此状况,那这个王朝的不是走向衰败就是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2.外敌或内部灭国

内忧外患自然是王朝衰败的重要表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帝才能和性格的缺陷,无法驾驭权臣。

一旦君臣平衡关系被打破,皇帝懒政的情况开始浮出表面,又因为懒政继而权臣获得把控朝局的权力利。

权臣为了保住自己能把控朝政的权力,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皇帝懒政,皇帝沉溺懒政后导致国本动摇,再次因为国本动摇,一个王朝不是被外敌灭国,就是被底层百姓宣布改朝换代,这样的死循环似乎从未断绝。明朝和宋朝完美诠释了皇帝懒政的结局。

要想解决皇帝懒政之风,仅仅靠着皇帝本身是不现实的,单独靠朝臣更是无济于事,关键出现在君主专制制度本身,只有走向废除家天下的情况,不拘一格的为国家招揽人才进行管理,这才是走向复兴的永恒之道。

总结

总结下来,导致帝王懒政原因就是帝王本身的性格和能力所决定,其次就是朝堂上的臣子无贤臣,不加以规劝,或者是朝臣太强以致君臣平衡失和。最后就是帝王内心的享乐主义作祟,无任何律己之心。

参考文献:

张居正.张太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杨涟的《劾忠贤二十四大罪疏》

华允诚的《三大可惜四大可忧疏》

傅朝佑的《劾温体仁六大罪疏》

相关内容

原创 ...
往往是最普通的人,最终成就了历史上的种种伟大事件。耶佩尔市的老一辈...
2025-07-05 12:33:53
原创 ...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二战史》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
2025-07-05 12:33:38
原创 ...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世界的各项能力都得到...
2025-07-05 12:33:34
原创 ...
俗话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当强势的希腊王后弗里德里克与西班牙...
2025-07-05 12:33:28
原创 ...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德国纳粹党党卫队的重要成员之一...
2025-07-05 12:33:15
原创 ...
话说罗成枪挑十二太保,靠山王杨林败退二十余里,收拾起残兵败将,正欲...
2025-07-05 12:33:15
原创 ...
早在西汉时期,一代名将霍去病率军千里奔袭,在漠北之战重创匈奴人,饮...
2025-07-05 12:33:02
原创 ...
1842年大家都知道这个日子,也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我国的国门就这...
2025-07-05 12:32:54
原创 ...
贾诩,东汉末期至三国曹魏的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的开国功臣、三...
2025-07-05 12:32:52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农民皇帝,因为他出身于最底层,所以在他做了皇帝之后也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原创 杨... 1975年9月的一天,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早早起床。洗漱完毕,秘书这边早已经为他备好了车。 他这是要...
原创 民... 对于民国,很多人的片面意识就是官府腐败,奢靡成风、民生凋敝、战乱不断,国穷民疲。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
原创 兔... 关于这个问题呢,其实是很难回答的,就像其他的也是类似的问题一般,这种根本就不会发生的事情,无论怎么说...
长沙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筑牢文物...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而文物正是这座城市历史底蕴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或是屹立...
原创 影... 在刚刚上映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的开场中,首先出场是秦国的变法家商鞅。当时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
原创 中... 一说起俄罗斯这个国家,我们并不陌生,对于这个北方邻居,我们可以说又爱又恨,毕竟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和俄...
原创 朱... 前言: 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朴实无华,大智若愚,人们总是容易忽视他的才华。 实际上,在朱德的军事生涯中,...
原创 此... 抗日战争中,有一位抗战名将,他击杀日寇无数,却因为一事被撤职,永不录用。 这位抗战名将就是国军第三十...
原创 1... 1950年清朝王爷在北京摆地摊,毛主席得知后亲自下令让他去马政局当顾问,那么这位王爷是谁?毛主席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