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建筑群不仅宏伟大气,数百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在哪里?
故宫是我国古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更是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故宫修建至今,虽然进行了多次的修缮,但大部分只是在建筑的表面修缮,故宫的根基和主要结构千百年来并没有遭遇太大的损伤,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故宫究竟为何能千百年屹立不倒,故宫的根基和主要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故宫的根基,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修缮至今,故宫各宫殿的根基就采取了下挖极深以保证竖梁和立足有着足够的抓力点。并且在古代没有混凝土浇灌技术,也因此故宫的根基主要就依靠当时的建筑技术,通过挖取极深的竖梁立足,并且通过在全国收取楠木作为根基,一根根立起来的。
虽然故宫的完成率很快,但是每一个宫殿都是非常仔细小心的测试方位,并且测试各竖梁的距离、深度,最终确定好宫殿的角度方位,以达到发生突发火灾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至少保证宫殿不会出现根基也倒塌现象。所以故宫紫禁城的每一个设计都是包含了明朝最高的建筑设计科技。以保证宫殿与宫殿之间不会出现大的突发情况发生。
故宫的竖梁,说到故宫的竖梁,前面我也讲到了故宫的竖梁主要就是使用楠木来设计,特别是对于做宫殿支撑的竖梁。并不是那几块楠木拼凑成竖梁就完成任务,宫殿的竖梁就必须是整块的楠木,并且楠木还得是完整的,不可以有一些裂开的痕迹。
也因为竖梁的难求,朱棣在修建故宫时光地基和竖梁就花费了接近两年的时间,而全国各地手机合适的楠木,加上运输到京师,时间就得差不多半年时间。可见为了建造一个使用的宫殿,永乐皇帝也是花了不少精力,但是这样的严格要求下,使得明清两代在宫殿群能够牢固的使用,甚至有的宫殿从建造到现在甚至都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故宫的横梁设计,既然地基和竖梁都设计完成,那么接下来就是宫殿的结构。宫殿的结构第一得满足于北京这个气候对宫殿耐久的影响,因为北京是一个四季变换明显的地方。而对于楠木或者其他一些木材,有的木材它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过于寒冷或者干燥会出现腐朽、内部裂开的现象。也因此虽然皇帝下令在整个中国寻找楠木,但是在当时100株楠木能有60株可以过标准都属于非常的不易。
因为对材料的严格程度,这也导致了北京故宫相比较南京宫殿、长安宫殿、咸阳宫殿而言,存留的更久,而且损坏的程度也是最小。如果有心的人去查看一下长安未央宫的修缮情况,你会发现,在同样的时间里,故宫因为自然而返修程度远比未央宫少很多,我们剔除技术因素,光是材料而言,故宫的材料相比较未央宫而言,同为木质材料,故宫的楠木更坚硬和耐用。
建筑技术,明清故宫的建筑技术,到目前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的程度。在当时永乐年间的建造技术,很多都是集合了上千年中国华夏的建筑技术而改进的;故宫设计的巧妙,更多都是集各家所长。
当然,故宫能够屹立600百年不倒,还要得以于诸多的设计细节,为了防火,故宫内挖了七十多口井,并且配备了众多的“太平缸”,支持宫殿的柱子都进行了防火、防虫、防潮的处理,特别是防潮方面具有独到的技术,将每根柱子垫到石头上,以隔绝地下的湿气,在墙上装有砖雕,也叫“柱窗”用以透气,形成对流防止室内过于潮湿;此外,故宫的排水系统相当完善,明沟暗渠直接跟护城河相连,让紫禁城历经百年风雨,安然无恙,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
那么看完,大家对故宫为何能屹立不倒,有了自己的看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