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竹沟镇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及中共竹沟地委、县委所在地,成为我党领导华中地区抗战的战略支撑点。它的存在和发展,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恐慌,多次蓄意制造摩擦,企图把新四军留守处挤走或就地取缔。1939年10月,国民党中央政府下达“武力除掉新四军竹沟留守处”的指令。驻南阳的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汤恩伯执行此任务。汤亲拟进攻竹沟的方案,任命该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耿明轩(确山人)为进攻竹沟的总指挥。耿明轩受命后,立即纠集确山、泌阳、信阳三县反动县长密谋策划,调集确、泌、信三县民团16个中队计1800多人围攻竹沟。
当时新四军竹沟留守处有600多人,但部队只有两个中队和尖山区委的一个班,计有步枪150余支,苏联造转盘轻机枪一挺。另外青年队有30多人,20多支土造步枪以及少数干部身边佩戴的自卫手枪,敌我力量悬殊。对于敌人集结这么多人的行动,其实,新四军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也就是内线,早已获悉,他们想方设法在敌人发动进攻前,就把情报送到了,而且,准确时间都掌握了,是11月10日夜间对新四军竹沟留守处进行包围,11日凌晨发动偷袭。
接到情报后,竹沟地委书记王景瑞三次向省委报告敌情,省委让竹沟地委撤出寨外,发动群众保卫竹沟,可是,因为这一天下着小雨,各部接到命令后,都行动迟缓,不愿撤退。更为严重的是,10日的黄昏时分,竹沟东门外的大街上来了100多人的壮丁队,据说是68军的壮丁,准备到泌阳去,因天色已晚,便住在竹沟的东街上。新四军盘查人员见这些人没有武器,便让他们在寨外住下了,结果,11日拂晓,这支壮丁队突然闯进寨门,迅即登上寨楼,拿出暗藏的手枪,将守卫东寨楼的一个班13人全部杀死,其他敌人则已来到街中留守处的门前。
在这万分紧急时刻,新四军警卫部队的炊事班听到枪声,主动拿起武器,封锁道路,坚决抵抗。一中队也在队长和指导员的指挥下全部登上房屋,与进寨敌人进行逐屋逐院的争夺战,并派出突击部队关闭了寨门。住在寨外的教导队二中队自西门进入寨内,并向东门增援,激战至晚,终于肃清了东门里的残敌。双方对持了一整天,到了傍晚,进入东寨门的保安团担心晚上被歼灭,被迫撤退到河东岸。12日午夜,新四军留守处人员冒雨从西门突围向南撤离。但是,虽然撤离了,新四军伤病员、抗日家属和群众还是牺牲了200多人。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制造的确山惨案,又称"竹沟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