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白鸭“说白了就是如果有人犯了死罪,本来是要被问斩的,但是如果被斩的人家里有钱,愿意出钱为这个人免除死罪,就可以在社会上去找一个愿意代替他去死的人,也就是用这个人冒名顶替囚犯去坐牢,然后等到秋后问斩,也就是代替死刑犯去死。
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罪犯家里有钱,愿意出这个钱,并且能够开出一个让别人愿意为他去死的价钱,这点来说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出得起这样的钱的人;二是有人愿意代替罪犯去死,在“宰白鸭“现象中是为了钱,当然顶替死刑犯的人是用不到这个钱了,他通常是留给自己家人用的。这种情况在任何社会也会发生,但是如果是一个发展得好的社会,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如果是一种常见现象,那么只能说明这个社会民众生活普遍贫苦,食不果腹,才会有很多人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三是需要官府人员的配合,让官府的人认定这个顶替的人就是罪犯本人。所以真正的犯人还需要贿赂买通这些人,“宰白鸭“才能实施成功,不然如果冒名顶替的人官府不认,最后犯人还是要抓回来的。
清代有个文学家叫方苞,曾经因为文字狱,进了监狱走了一趟。出狱后写了一篇《狱中杂记》。在方苞的《狱中杂记》中,他详细记录了他在清朝监狱的所见所闻。当时他所在的监狱有300多平方米,却关押着200多个犯人,吃喝拉撒睡全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很多人因此染上了疾病,即便是死在了监狱里也无人问起,任其自生自灭。
监狱可以说是非常腐败的,比如凌迟处死的人,如果你愿意出钱打点,那么到时候就直接一刀插进你的心脏,让你痛快地死去,少去了千刀万剐的受罪。而那些没钱打点的人就只能被一刀一刀地割,直到咽气了才结束了痛苦。
进了当时的监狱之后,200多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让人很难受,但是如果你愿意出钱打点,也可以把你转到条件好的地方去,给你住单间,好吃好喝,就跟住宾馆一样。
至于“宰白鸭“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只要愿意出钱,就可以找人给你冒名顶替,让顶替犯人的人去代犯人受死。
有一次一位清廉的官员在审案子的时候就遇到了“宰白鸭“的事情,明明犯人是一个成年人,而上来的却是一个瘦小的少年,经过官员的开导,少年承认了自己“宰白鸭“的事实。但是过了段时间后,少年还是回来受死。官员忙问为何如此?少年则说道,回家以后父母因为收了别人的钱,压力极大,如果自己不真的去代人受死,他自家人也会打死他。当时他家的环境来说,参与这个事件的一干人等也会处心积虑地弄死他,他实在没办法只能回来受死。
所以很多时候即便“宰白鸭“事件中冒名顶替的人不想去死,他也不得不死,因为“宰白鸭“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事这个事情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上都是属于有实力的人物才能承包下这样的业务。一旦收了钱,如果不愿意去代人受死,他们也有的是办法让你去受死,如果你真的敢跑,他们也会把你抓回来直接打死。
追根溯源,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穷,虽然清朝有康乾盛世,但是在古代社会所谓的盛世也只是老百姓能温饱而已,即便是一个温饱社会,也有大量的贫困地区,当时很多人愿意去从事“宰白鸭“,也只能说明他们已经穷困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了,既然活不下去了,可能迟早会饿死、困死,还不如去“宰白鸭“,还能死的有所“价值“,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