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唐朝出现过一次盛世,可以说那是我国古代进程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国家繁荣的程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也是排在前列。可是没想到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让唐朝从昌盛开始往衰败转变。
叛乱结束后,造成全国潘镇割据的情况严重,这无疑是让军队的权利得以扩大,习武之人的地位得到提升,这对皇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有许多人把安史之乱的一部分原因都推到杨贵妃的身上,说她是罪魁祸首,害的唐玄宗无心管理朝政事务,整日沉迷美色不思进取。
其实这中间还有一个人的作用巨大,那就是唐朝有名的奸臣李林甫。连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对他都是毕恭毕敬,安禄山一见到他就心虚地冒汗,在他面前都不敢喘大气,造反也是在李林甫死后才发动的。
每个朝代都会有奸人,唐朝的李林甫说他是那个朝代的奸臣之首也不为过。他自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却做了将近20年的宰相,靠的就是他玩弄权力的能力。在他当政期间,受他迫害的贤臣、国戚,甚至是将领已经多得数不清。
李林甫刚开始只是个不知名的小官,他能得到机会高升都要感谢自己的舅舅。李林甫的舅舅和当时的宰相是联姻的关系,而且舅舅很喜欢李林甫,李林甫就凭借舅舅与宰相的关系,开始故意接近宰相的儿子源洁,关系稳固后,让源洁向宰相推荐自己,虽然宰相其实压根没瞧上李林甫,但是碍于情面,就随便安排了个文职。
李林甫怎么会止步于此,几年后,靠着自己善于利用人物关系的能力,慢慢做上了御史中丞,开始靠近中央权力。
那时候,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还没有出现,后宫最得宠的是武惠妃,她给皇上生了两个儿子,儿子们也很得皇上的喜爱。李林甫判断了当时的形势,开始从这三人身上着手。恰逢赶上太子失利,他抓住机会暗地里向武惠妃透露此事,还说会帮助辅佐她其中一个儿子上位。武惠妃心生欢喜,经常在皇上面前为李林甫说好话。
当时唐朝还有一位宰相叫张九龄,此人为官正直,而且知识渊博,朝中许多人对他都很信服。相比之下,李林甫才疏学浅,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本事,他心中一直非常嫉妒张九龄,想找机会铲除他。
李林甫利用皇上封赏节度使一事开始让皇上对张九龄心生间隙。当时节度使牛仙客在边防带兵有功,唐玄宗很赏识他,想给他册封。张九龄认为不妥,就和李林甫商量,希望李林甫在朝堂上能够和自己一起说服皇上。
李林甫嘴上答应下来,结果上朝时,只有张九龄一人在劝导皇上,说节度使只是善于动武,并没有什么文化,不合适在朝中担重任。原本说好的一起觐见,李林甫当时却不说一句话,一转脸却把事情告诉了节度使,节度使非常生气,提出要退隐,搞得皇上很恼火。
李林甫趁机在唐玄宗面前挑拨,说只要是人才都应该被珍惜,不能用文化程度去判断一个人好坏。此事之后,在皇上心里开始猜忌张九龄,怕他只想稳固自己的地位,阻止贤臣得到重用,皇上开始慢慢疏远张九龄。
李林甫在朝期间,对于那些得到皇上信任的,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贤臣,一定会想尽办法铲除。他表面对人笑嘻嘻,背地里其实一肚子坏水。人们都说他是嘴里抹了蜜,心中却带着一把剑。
李林甫做宰相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叫李适之的人和他同在高位,但是李适之性格冷清木讷,不善表达,经常被李林甫算计。他是太宗的曾孙,背后有一些反对李的盟友,李林甫害怕有朝一日被推倒,又开始琢磨坏主意。
他派人四处放话,说华山上有金矿,数量很多,开采的话能够给国家增加许多财富。李适之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就把这件事禀告给玄宗。皇上问李林甫是不是也知道这件事。李林甫声称他其实早已经得知此事,但是华山是皇上的王气所在,开山的话怕对玄宗不利,就一直没说出来。这一局让李适之吃了哑巴亏,又讨了皇上的欢心。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中李林甫也算是个原因,因为当时朝中有规定在边关做过节度使有功的人,回到朝中就有机会成为宰相,李林甫心中就开始盘算,如果真的让这样的人当了宰相,那岂不是朝中有势力,军队上也有后盾,到时候对他自己的地位是很大威胁。
为了自己能独揽大权,他就不让朝中的官员去边防做节度使,而且换了胡人去防御边疆,胡人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野蛮人,这样就不会被调派到朝中为官了。但是这样一来,胡人在边境的军队势力越来越大,强大的兵权被胡人渐渐掌握,为日后的起兵造反埋下了隐患。
李林甫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让朝廷走向衰弱,贤臣能人都得不到器重,能得到提拔的都是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小人。但是换句话说,李林甫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在朝野中运筹帷幄,也确实是玩弄政权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