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清朝后期,慈禧太后腐败不堪的统治了。清朝后期,政治上腐败,还有慈禧太后的专权跋扈;文化上,清朝讲究八股取士的政策,还大兴文字狱,让清朝百姓的思想更加封建;经济上,清朝更大力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还在外交上,不许清朝人民与外国各国家有任何交流,不仅仅是生意往来,连知识文化交流都不允许。
所以这些导致清朝后期的国力薄弱,而外国各国家觊觎清朝的土地,于是就对清朝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而清朝在这一次次攻击中,慢慢衰落。
虽然一个朝代的灭亡是自然现象,大势所趋,但是清朝前期的一些人的丰功伟绩也依旧是不能够磨灭的。而在清朝,不仅仅只有昏庸无能,也有很多军事上面的大将军们功绩了得,其中有一人便是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清朝晚期著名的将领。他出生于世家大族,祖上曾是元朝的贵族,而他也从小就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特性,身材魁梧,马术武艺了得,而更重要的是他文武双全。在他在十二岁那年,由于文化知识都非常的出众,便被带到了当地最大的书院读书。十四岁那年被选为爵位的继承人,而与此同时,他的职位不断上升,在三十九岁那年,就已经是皇帝亲近的大臣了,皇帝死后,他还成为其中一位摄政大臣。
僧格林沁作为一个大臣,在四十岁之前就有这么高的地位是实属不易的。而他也并没有为自己的地位而满足,他有北方民族的热血,也希望建立丰功伟业。
公元1850年,由于清朝的统治腐败,再加上鸦片战争带给人民百姓的压力,于是洪秀全等人就集结百姓,想要造反推翻清朝的统治。他们气势汹汹,如火如荼,在公元1853年就已经驻扎在京中了。
此时的朝廷必须做些什么,于是僧格林沁奉命前去镇压太平军。咸丰皇帝对僧格林沁有足够的信任,不仅仅给予他高的地位,还给了他很多的兵马,助他凯旋。最终在公元1855年,生擒了太平军的统帅林凤祥,之后又抓住了李开芳,顿时名声大噪。
第二次鸦片战争
虽然"内忧"解决了,但是"外患"依旧存在。由于外国各国家对清朝早已经虎视眈眈,得知太平军这次起义让清朝损失惨重,于是便想趁乱在清朝瓜分清朝土地。他们以一个借口,向清朝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来势汹汹,而且又有先进的武器作为战斗资源,所以对清朝来说是非常棘手的,而最后清朝连连战败,无奈与敌方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天津条约》一事,很是气愤,几次上书要求撤回这个谈判要求,他愿意带着全国的军力,与英法联军一战,但是却被胆小懦弱的皇族一口回绝。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而僧格林沁奉命阻止却因为兵力原因大败,于是他便退守通州。而咸丰皇帝大怒,割去了他的部分官职,最后清朝军队连连败退,敌军攻入北京,烧毁了圆明园。与此同时的朝廷,并没有想对策,而是责怪僧格林沁的冒失,认为是僧格林沁一战再战惹怒了敌人,所以才会这样的。最终,朝中因迁怒他,把他的军衔全部革职,只留下一个大臣的职位。
最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终以《北京条约》的签订而告终。
僧格林沁之死
被革职的僧格林沁因为农民起义军再次被任用。在这次战役中,虽然他很多次都战胜了起义军,但是却也损伤惨重,这导致他力不从心。公元1865年,清军大败,僧格林沁受伤逃到一个农田,准备休息一下。没想到却被起义军中的一个小喽啰发现,并且将他杀害,一代将军最终陨落。
而杀他的人名为张皮绠,当时只有十六岁而之后起义军战败后,他也隐姓埋名开始生活。没想到却在一次酒后,说出自己曾在十六岁杀大将军的"丰功伟绩"。被朝中人知道,查证后将他凌迟处死。
而一代将军,就这样死去,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