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曾国藩与左宗棠反应,为何截然不同?
创始人
2025-07-01 21:02:32
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清王朝自努尔哈赤起,共统治了296年。

1840年,英国人以火炮叩开了中国大门,落后保守的清朝政府,这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方侵略者的侵扰还没有结束,清朝内部却又起烽火。

1851年,以洪秀全等人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如同一股飓风,席卷了中国东南部的大片土地。

清朝南方接连失守,战败的奏折堆满了咸丰皇帝的桌案。

就在局面呈现一片颓势的档口,湘军的出现,可谓是挽救处于水火中的晚清王朝。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主的汉人重臣,力挽狂澜,被后世称为中兴之臣。

可同样屹于高峰的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却在因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导致的“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上,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这又是为什么?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

且听我慢慢道来。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击败在北京作战的僧格林沁等人的部队,冲入圆明园中,对其中的珍宝进行劫掠。

而此时的咸丰皇帝却没有坐镇京师、为前方将士鼓舞士气,反而早已于9月22日便逃出了北京城,前往热河避难,美其名曰“北狩”。

北京城中留下恭亲王奕䜣,赋予他全权处理事务的权力,为咸丰皇帝的大清王朝善后。

咸丰皇帝的出逃,是清朝皇帝的第一次出逃,可没成想在40年后的1900年,咸丰皇帝的老婆——

慈禧太后携带年幼的光绪皇帝再次出逃,真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英法联军自1858年5月攻陷大沽后,咸丰皇帝便对津京地区重视起来,旋即派出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僧格林沁,前往通州县主持防务工作。

僧格林沁走马上任后,立刻修复了大沽炮台五台,新设大炮十门,小炮数百门。

在河中设置了许多防御设施,并将手下的部队分为两拨,一拨四千人派在炮台工作,余下的一拨人马在陆路驻守。

1859年的6月25日,英法联军的炮艇进入大沽口,僧格林沁令所有将士不要做声。

等到英军盲目自大,犯了轻敌大忌后,便立刻炮击英法联军,致使英军司令何伯当即身受重伤。

在陆地作战的英军见情势不妙,立刻向清军发动攻击,但仍被清军击退,伤亡惨重。

这场战斗持续至当日夜里,英军败退海上,死伤约五百余人,炮艇损失足有10艘。

稳坐龙椅的咸丰皇帝收到大捷的奏报,心中自是喜不自胜。

而原本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不理会清廷的要求,立刻调转方向,回到上海。

由此,咸丰皇帝心中便开始骄傲自满,认为英法两国是因为心虚而撤退,并且认为清朝的部队已有能力击退来犯外敌。

故此,在1859年的8月1日,清廷要求战败的英法公使在上海换约,不必再来北京了。

英法联军于1859年6月在大沽口兵败,这是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一次挫败,但这更使帝国主义联军大感愤怒。

于是,在1860年,英法两国云集军舰119艘,军队两万余人,欲求对清朝实施报复行为。

同年的4月21日,英法联军占领定海,一个月后的27日,继而占据大连。

6月初占领烟台,在同月的下旬将军舰驶入渤海湾,并于6月26日,正式对中国宣战,成为清朝的敌人。

咸丰皇帝收到奏报,心中焦急万分。

在僧格林沁的请求下,调兵一万余人与天津、大沽、山海关一带的驻军共同驻扎在北方,以御来犯之敌。

并进一步加强了北方的海防,欲求重演1859年在大沽口的大捷。

但清廷的敌人却不只一个,1851年在金田起义的洪秀全,他所率领的太平军已经在南京定都。

就在英法联军宣战前的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杭州。

4月,原本对南京进行围城战略的江南大营立刻举兵救援杭州。

太平军见江南大营分兵救援,立刻回兵被围困的南京,进而占领高淳、句容、淳化镇等地。

5月2日,十万太平军进攻空虚的江南大营,江南大营被击溃,南京得以解围。

接着,太平军继续东进,占领苏州、太仓,向上海进军。

由此,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要塞已被其纳入势力范围,江南富庶地区几乎被太平军全部占领。

此时的咸丰皇帝可谓是两面受敌,腹背夹击。

曾国藩北援事件

1860年8月12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西北部的新河,两天后继而攻占塘沽。

咸丰皇帝见战事不利,速下谕旨,令僧格林沁回防保护北京。

僧格林沁经过一段时间的抵抗,见败局已定,便立刻从天津撤军,前往通州。

同月23日,英法联军直接占领无人驻守的天津城,清廷与英法联军经过短暂的谈判后,谈判破裂。

9月18日,英法联军与僧格林沁交战,僧格林沁大败,联军直逼北京朝阳门。由此便发生了咸丰皇帝逃往热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件。

在咸丰皇帝逃跑途中,立刻下达多道谕旨,要求各地的地方督抚速速带兵,北上勤王。

其中最早的一封谕旨便是给曾国藩的。

曾国藩在8月26日收到谕旨,便立刻去信,与胡林翼及左宗棠等人商讨是否应该北援京城。

众人纷纷支持北援,这可就使曾国藩犯了难。

因为在太平军占据东南半壁江山后,咸丰皇帝心中焦急万分,给予湘军首领曾国藩以两江总督的官衔,并授予钦差大臣,总理江南军务。

要求他立刻救援江西、苏州,保全被占领的江南地区。

但曾国藩并未遵旨,而是认准想要消灭太平天国,必须攻下他们的都城南京。

故此迟迟不肯从安庆这个战略要地分兵,而是死啃这一块硬骨头。

结果此次,北援谕旨再次要求曾国藩调兵北上,还点名要求其精锐将领鲍超带千人援京,这便让曾国藩头痛不已。

自从曾国藩手下大将李续宾被太平军的陈玉成击败以后,唯有多隆阿、鲍超两位将领可与陈玉成一战。

多隆阿已被安排在挂车河驻守,防御陈玉成从桐城的进攻,鲍超作为最重要的机动部队将领,则是更不能被放弃。

但如果不派兵北援,则会落得个卖国贼的头衔。

这下,两处犯难的曾国藩,在独自镇守的祁门大营中可谓是着急得满头大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

所谓瞌睡有人递枕头,曾国藩连连召集幕府幕僚,开会商议此事。

正在幕府中充当幕僚的李鸿章,得知老师有此困惑,便力排众议道:

英法联军虽然已经攻入北京城,但是英、法、清三个国家彼此互相制衡,无非就是签约赔款而已。

而我们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则是关乎天下安危,所以请老师奏告皇帝,按兵不动。

曾国藩听后,便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议。

之后,曾国藩与幕僚等人磋商计算,自祁门到北京,奏折往返要一个月左右,在这段时间里,朝廷应该与英法两国签好条约了。

于同年的9月6日,曾国藩给朝廷连上多份奏折,拖延发兵的时间。

并且,曾国藩还做了第二手准备,便是如果迟迟没有签下条约,那么便将军队撤往江西,与主张勤王的左宗棠一同北援北京。

但结果却如了曾国藩的愿,同年的10月,他接到来自朝廷的消息,称已准备签订条约,他们湘军不用北援勤王了。

这条约便是罪恶深重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而收到消息的曾国藩却是欣喜若狂,称自己终于可以在南方专心战事了。

并认为条约能够签订,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至于圆明园被火烧抢掠一事,在他看来仿佛是无关紧要的,毕竟紫禁城和宗庙都没有受什么影响,甚至如此说道:

“洋人不伤毁我宗庙社稷,二者皆有德于我。”

左宗棠的爱国之心

与曾国藩想法不同的左宗棠,此时驻扎在江西乐平。

听到北京城破、圆明园惨遭蹂躏、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略者的侵犯,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心中便十分气愤,故而大力支持北上勤王。

但是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的身份。

可谓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并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并且他手下五千多人的部队,一大部分是由曾国藩招募的。

所以他更是难以调动手中为数不多的部队,北上勤王。

但他心中的这份爱国情怀,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

1871年,此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听得俄国派兵南下占领伊犁,做出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

便立刻派徐占彪至肃州替乌鲁木齐将军成禄出关,又去信请假归乡的刘锦堂,速速归营,以对抗俄国侵略者。

并向清廷建议:俄国趁火打劫,表面说替我们收复伊犁,但暗地里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清廷在新疆安排的将军、提督的一举一动,都被俄国侵略者所识破,眼下需要重新部署。

应该以国家主权的大局为重,应该提前进行筹划安排。

并在与总理衙门的交流中,强调了俄国侵占伊犁的严重性。

他认为俄国人想要长久侵占伊犁的意图溢于言表,如果朝廷不用兵收回伊犁,怎么能禁止俄国人趁火打劫,趁虚而入呢?

接下来,左宗棠又强调国家领土寸土不能让人。

收复新疆的军队必须纪律严明、武器精良,这样的精兵良将,才能致胜克敌。

而当下最关键的,便是先要收复乌鲁木齐。

1874年8月,清廷命左宗棠在肃州征粮,并督办粮饷转运。

而身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景廉却屯兵肃州、西安两地,只派遣部分前锋部队去新疆前线。

左宗棠对景廉这一行为,感到不满。

便立刻上奏朝廷,认为军队随着粮草走,乌鲁木齐、伊犁在新疆北部,故而征粮应该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供给北方部队,但是清廷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因为就在左宗棠勤勤恳恳的征集粮食之时,清廷却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辩论。

因日本侵略者于1874年侵略台湾,清廷大臣沈葆桢去台加急布防,并通过外交手段加以解决。

此后总理衙门便上奏称日本趁虚而入,侵占我国台湾领土,希望朝廷能从练兵、筹饷等处加强海防。

于是朝廷便让李鸿章等人仔细商讨细节。

继而总理衙门便去信左宗棠,希望他能给出一些意见。

左宗棠回复总理衙门,认为加强海防非常好,但是如果因担心东南海防,西北用兵的粮饷便得不到援助,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结果李鸿章在给朝廷的上奏中就直接表示停止在西北征饷,甚至放弃新疆。

这令左宗棠大动肝火,毕竟此时伊犁还没有被收复,国家主权还没有恢复,怎么能够停止在西北征饷呢?

1875年的3月6日,清廷通过廷议,密谕左宗棠统筹海防、塞防全局,并继续负责征粮、运粮的任务。

在之后的5月3日,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由此,主张海防、塞防并重,国家领土寸土不让的左宗棠,在1876年4月正式挂帅出征,前往新疆。

同年8月,收复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城,肃清新疆北路,收复北疆。

在1878年的1月2日,左宗棠收复南疆,为与俄国侵略者的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国家主权被外国侵略者所侵害时,曾国藩对此却不以为然,不图恢复国家主权和尊严,反而时时以己身利益为重。

而左宗棠则是怀有拳拳爱国之心,见不得国家主权受到一丝一毫的侵犯,但凡有外来侵略者,“虽远必诛之”!

正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我的祖国》中唱的那样: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相关内容

原创 ...
孙策,这位东吴基业的奠基者,以其非凡的武勇和智略,在短暂的一生中留...
2025-07-02 00:33:50
原创 ...
在浙江的某个地域,藏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家族秘辛,它随着一位名叫叶先生...
2025-07-02 00:33:48
李将仕分享: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掠影9 李将仕分享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
2025-07-02 00:33:45
上海启动2024年度“从石...
在七号桥碉堡迹址追寻75年前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2025-07-02 00:33:36
原创 ...
一、名将单挑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2025-07-02 00:33:34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有人活得很嚣张,比如说张飞,孤身一人雄踞在当阳桥...
2025-07-02 00:33:24
原创 ...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里,笔者觉得司马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物。要论智谋,...
2025-07-02 00:33:15
原创 ...
刘备能打败刘璋,并最终迫使成都投降,也不尽是刘备当初入蜀带的部队,...
2025-07-02 00:33:06
原创 ...
新中国的建立和强大离不开众多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开国元帅陈毅就是其...
2025-07-02 00:33:02

热门资讯

原创 梁... 北宋末年女真族兴起,在灭亡辽国后将矛头对准了大宋王朝,金兵长驱直入攻克了北宋都成汴梁,掠走了徽钦二帝...
原创 在... 第一次英不战争拉开了英不之间交往的序幕,英国使团在战后对不丹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重...
原创 兵... 一、兵器中的王者 但凡熟悉历史的人皆知,皇上在授予大臣或将领最高权力时除了圣旨外,还有一件东西也经常...
原创 姜... 导语: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功名利禄。他们觉得只有富贵才能够让他们拥有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些人想要...
原创 她... 她和西施一同被送至吴国作间谍,比西施还美,最后却离奇死亡。 我们通常把貂蝉、西施、昭君和玉环并称为古...
原创 晋...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晋文公篇(18)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32年4月1日,为了打击国内不利于自己的...
原创 乌... 文/寂寞的红酒 乌拉圭,地处南美东南部,拉普拉塔河河口处,与阿根廷隔河相望,是南美洲最肥沃的土地之一...
原创 他... 他是姜子牙的后代,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他重用贤臣,招贤纳士,推行改革,增强国力,把齐国发展成...
原创 姜... 《封神演义》中,姬发代表着正义的形象,经过多少努力,牧野一战战胜了邪恶的商纣王,从此君临天下。 然...
原创 关... 岛津家在日本历史上鼎鼎大名,早在战国时代他们就是称霸一方的大名家族,不过这个家族的站队能力并不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