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28岁就退休在家,晚年以90万斤小米卖掉王府
创始人
2025-07-01 18:03:18
0

01

1908年10月21日,光绪前脚刚死,慈禧就下了两道旨意,一是选定载沣的儿子,只够上幼儿园的溥仪为皇帝,一是任命25岁的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很多人都好奇,慈禧为何会选定载沣监国?

其实,慈禧之所以选择载沣不外乎出身和背景。

要知道,在成就慈禧的“辛酉政变”中,载沣的父亲老醇王奕譞是出过大力气的,他带兵捉拿了身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

之后醇王被加封为亲王,后又被赐世袭罔替,可谓一生荣宠。

再后来同治皇帝去世,慈禧将醇亲王的儿子载湉立为帝,也就是光绪帝,奕譞便屈居人下,只照料皇帝读书。

奕譞去世后,身为长子的载沣承袭了父亲的王位。

这样的出身和背景,自然成为慈禧的首选。

有人说,慈禧选择溥仪,其实是看中了载沣。

的确,道光的皇孙,光绪的弟弟,溥仪的父亲,这样的身份在当时的清朝没有第二个。

于是,这才有了开头的旨意。

然而,慈禧选择载沣并不全是因为出身和背景,还因为载沣自己主动。

1900年,清廷正与八国联军和谈期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去上班的路上与清军起冲突被杀,就因为这件事,列强竟要求清廷派亲王到德国皇帝面前去道歉。

他们指明要皇帝的亲弟弟,17岁的载沣代表哥哥光绪去。

02

没办法,为了大清,载沣带着人去了。

怎料,他们一到意大利就收到了德国公使的电报,电报说明了载沣等人觐见德皇的礼仪,那就是载沣三鞠躬,其他人就像拜光绪一样下跪磕头。

收到这个电报后,载沣展示了他的才能,一方面以“船马劳顿,多有不适”为由,推迟进入柏林的时间,一方面通知朝廷,派人前去斡旋。

后来,经过努力,德国免了随行人员的跪拜之礼。

也就是这件事,坚定了慈禧选择载沣的决心,这才有了开头的两道旨意。

事实上,慈禧那两道旨意是为自己长期做主清廷打算,可人算不如天算。

没想到,次日她便病情加重了,这才又下了道旨意,以后朝廷大事,均由摄政王裁定。

要知道清朝历史上,只出现过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多尔衮,另一个就是载沣。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自从慈禧去世后,27岁的载沣就成了大清朝的当家人。

只可惜溥仪只做了3年的皇帝,载沣也只做了3年的摄政王。

载沣当摄政王期间,一应待遇均比照顺治朝多尔衮的规制来,当然一应权力也是。

可以说在实权上,载沣与皇帝无异。

03

那么,载沣在任摄政王期间,履职如何呢?

清宫档案中有记载:

1911年,载沣3月25日接见73人,4月12日接见75人、4月15日接见77人、4月19日接见43人、5月10日接见147人、5月11日接见148人。

在处理事务上,单是10月10日那一天,就是23件事。

说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说,难保他不是一次性全见,可是并不是呀!

他每天接见的人里,经常是好几个不同部门的,而且见的时候来的人要奏报,他也要询问,之后还需要引退。

这个工作量,即便是放到现在也是非常饱和的。

不仅如此,载沣摄政三年的日记里,天天都写着上班,竟没请过一天假。

可是,洗的碗太多了,自然也就容易摔碗。

载沣也一样,1911年10月16日,载沣因用人、举措失当而自请辞去了摄政王之位。

那天,他请辞后,从宫里一回家就像被赦免一样地告诉老婆,从今以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老婆气得大哭着告诫儿子,以后长大了,千万不能学你爸那样。

可想而知,载沣那时候是真的不愿意再做摄政王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

他对那三年监国是够伤脑筋的。那三年可以说是他一生失败的三年。

04

可即便他已经辞职,也依然不能过清闲的日子,因为他的亲儿子溥仪是末代皇帝,而溥仪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载沣。

因为溥仪,他被裹挟在清王室的各种大事里,一直到1934年,才真正过上了退休生活。

退休后,他在家里买了地球仪、三球仪、天文望远镜以及相关的各种书籍,经常意兴阑珊地领着子孙们观看学习。

不仅如此,他还自己做记录,研究分析日食、月食之类的。

然而,这样的日子却也没过几年,后来皇室优待停止,载沣不得不变卖家里的古玩、字画、田产维持生计。

好在载沣是个安贫乐道的,日子穷了,他就节俭一点,倒也过得去。

比如他也会像那个时候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早餐吃烧饼、咸菜、粥,中午吃面条,遇上过节加个丸子之类的荤菜。

这样的日子,虽然一过就是十几年,但在他眼里比3年摄政王生涯自在多了。

1950年,载沣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后,决定将自己的宅子—醇亲王府卖了,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

后来,他把这90万斤小米均分分成两份,一份分给8个孩子,当然,是儿子女儿都有,另一份留给自己买房子住。

之后,就从王府搬了出去,没多久就病逝了。

05

回顾载沣的一生,妥妥的一个矛盾集合体。

明明是个内向的,却在需要外向人格的大清朝的摄政王岗位上履职3年。

虽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监国摄政王,无上尊贵,却很新潮,在剪辫子和穿西服上,却是头一个吃螃蟹的人。

虽然守旧,什么都喜欢按照祖制来,却与孙中山先生相谈甚欢。

但回过头来看,他远比那个当皇帝的儿子更有智慧,他能够坦然接受朝代更迭,时代变迁,也能看懂别人挖的坑。

可惜,他的这份智慧儿子没能够承袭。

试想,如果溥仪当初听了父亲的话,大概也不会成为民族的罪人?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不迷路。

相关内容

股份行最年轻行长!“80后...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6月30日发布公告称,核准白雨石恒丰银行股份有...
2025-07-01 04:28:17
原创 ...
6月22日,极狐汽车首次对外发布声明称,“已经结束合作”,与其合作...
2025-07-01 04:23:27
载誉而来,雷霆前锋杰伦-威...
北京时间6月23日,雷霆队在主场击败了步行者队,总决赛大比分4-3...
2025-07-01 04:22:31
原创 ...
一部《孝庄秘史》曾经揭露了孝庄皇后、多尔衮和皇太极的爱恨情仇,令无...
2025-07-01 04:03:28
原创 ...
“传染病”在古代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瘟疫。 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差,瘟疫...
2025-07-01 04:03:24
原创 ...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难民这个问题那是从人类产生以后就开始有的,...
2025-07-01 04:03:20
原创 ...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因此耕牛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历朝历代宰...
2025-07-01 04:03:18
原创 ...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但在这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荒诞离奇...
2025-07-01 04:03:09
原创 ...
中国古代的刑罚可以算的上是花样百出,论刑罚而言,最早有记录的刑罚是...
2025-07-01 04:03:08

热门资讯

原创 成... 明中期,宪宗朱见深大刀阔斧平于谦冤案,朝中群聚名贤俊彦;并宽免赋税,安抚荆襄流民编户入籍,于一国之君...
原创 2...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原创 唐...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没能把高句丽灭了,反而导致隋朝淹没在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中,隋炀帝本人被杀,隋朝也随...
原创 秦... 要说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还真不少,但要说谁是千古一帝,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实千古一帝这个说...
原创 两... 两晋南北朝时期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宗法制度也经历了一些...
原创 曹... 人的性格对人的命运的影响是很大的,像勾践一般懂得委曲求全的人就如杂草一般,轻易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反...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肝义胆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刻画得极为生动鲜活。 他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有着“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
奸臣贾似道的高光时刻:鄂州保卫... 宝祐五年(1257)秋,蒙哥汗召诸王集会,决定于翌年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汗命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
原创 清... “清朝人口为何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 问题本身,似乎有些“不够精准”——公元1600年,那年清兵还...
原创 玄... 夜幕低垂,梦难成,泪水沾湿罗巾。前殿歌声悠扬,夜色深沉。红颜如花,恩宠却已断,独坐熏笼至天明。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