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贪官有很多,但像清朝的和珅这样,能够贪到富可敌国的官员,实在是屈指可数。
和珅可谓是乾隆帝跟前最大的红人,朝廷上下几乎被和珅一个人搞的乌烟瘴气。可乾隆都一直容忍着和珅,从未处罚过和珅,导致和珅越来越猖狂的敛财。
朝内朝外不管是政治还是商业,和珅全都有所渗透,但偏偏有两个部门,纵使和珅再受宠,乾隆也从不让他染指。
清朝巨贪——和珅
和珅出身为钮钴禄氏正红旗,在等级森严的清朝,正红旗满人的地位在当时是很高的,因此和珅从小接受过很好的教育。
满腹经文又懂得琴棋书画的和珅,却根本没有考上进士,入宫后只是成为了一个皇家侍卫。
但某一次,乾隆帝得知抓捕来的要犯,居然从监牢中逃跑,并且刺伤了一位贵族。乾隆因此气得大骂:“这件事情是那个犯人的错,还是侍卫保护不力,导致贵族受伤呢?”
众人面面相觑,得知皇帝震怒,也无人敢回答乾隆的话,全部都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等候发落。却只有时任侍卫的和珅,出了声,回答了乾隆的话。
“是看守犯人的狱卒的错啊。”
此话一出,便吸引了乾隆的目光,这才看到一个长相十分俊美的侍卫,不卑不亢的回答了自己的话,乾隆因此十分赏识这个有胆识的侍卫。
从此以后,和珅就跟随在乾隆的身边,成为了乾隆的贴身侍卫。随着与乾隆的接触越来越多,和珅一直在乾隆身边溜须拍马。
和珅的三寸不烂之舌极大的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尽管乾隆知道和珅是在拍自己马屁,但乾隆就是十分乐意听到有人吹捧自己。
就这样,和珅逐渐从侍卫升迁为皇宫库房总管,一段时间以后,和珅再次升迁,直接成为了清朝财政部的部长。
随后,和珅逐渐在朝堂之中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还接手了清朝对外的外交事宜,工部的建造工作。
凭借着在外交款项和工事建造中的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和珅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作为后续敛财的基础。
有了根基以后,和珅便在整个朝堂中开始了只手遮天的道路。卖官鬻爵的风气在和珅手下大力盛行,要想在朝中谋差事,就必须拿出十足的诚意。
那就是必须向他上贡,所谓上贡,那就是接受贿赂。因此大量的黄金白银,珠宝字画,被送到了和珅的府上。
和珅也根据对方的诚意,安排相应的官职。由此一来,朝中大量的官员都成为了和珅贼船上的一员,与和珅一起同流合污。
不管是科考还是行政,我们熟知的财政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建设部,水利工事部,商务部,外交部……全部都在和珅的掌控之下。
和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乾隆对他更是无比纵容,明知道他背地里干着这些不干净的事情,却也一直熟视无睹。和珅简直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除了礼部和检察院之外,不管和珅的手伸到哪里,乾隆都不管,任由和珅胡作非为。但这两个部门为什么如此特殊,乾隆坚决不让和珅染指呢?
文凭不够
先说到礼部,是掌管五礼之仪制,以及学校贡举之法的部门,执掌着整个清朝的礼乐、学校、宗教和民族事项。
皇帝的每年进行的天坛祭祀,带领文武百官朝拜祖庙,或者是对宗教和民族的管理,全部都由礼部进行实施。
因此这个部门的要求极高,最低的门槛,也要科举进士出身,就算是个举人都资格不够。这就相当于高考排名怎么着也要排得上全省前五十的程度。
和珅虽然从小接受过不错的教育,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全都精通,但和珅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最多也就是参加过我们现在所说的结业考试。
换算一下,和珅的最高学历,就是现在的小学毕业的文凭。比起高考全省前五十的学霸,和珅的学历根本不够看的。
因为文凭不够,和珅自然没有办法掌管礼部的事情,至少在官职上,他就不可能登记注册成为礼部的官员。
尽管很多礼部的官员也都是靠买官卖官才任职的,但起码人家的学历是摆在那里的。也有很多人私下也是听命于和珅,但和珅却实打实不是礼部的长官。
毕竟礼部对于进士出身这个规定,是明清时期就有的祖制,乾隆就算是皇帝,却也受祖制的限制。
若是公然应允和珅成为礼部官员,那乾隆就算冒犯了祖制,这断然是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的。
和珅也曾经向乾隆讨要礼部的管理权,但乾隆却将此事揭过去,并没有应允。文凭不够,成为了和珅无法掌管礼部的最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礼部涉及到很多老祖宗的事情,在封建社会的思想下,乾隆再宠和珅,也不愿意得罪老祖宗,不希望在祭祀等这些事情上惹出麻烦。
乾隆本身也知道,和珅是个偷工减料又挪用公款的人,他也担心和珅在礼部的事情上缩减预算,若是办事不力,那可是会得罪上天的事情,乾隆不敢冒险。
不过和珅也不在意,反正天下钱财尽在他的掌握,朝内朝外也为他马首是瞻,区区一个礼部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和珅也并不在意去竞争。
除了礼部之外,整个朝堂的都察院,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机构,也被乾隆牢牢抓在自己手上,不允许和珅涉及。
监管官员的部门
都察院,是由明代朱元璋设下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要是掌管监察、弹劾及建议的工作。
都察院是个十分重要的部门,它的存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和保障国家机器平稳运转的方面,有着必不可缺的作用。
尤其是都察院中的都御史,他的职责就是纠察、弹劾百官的作用,直接就是天子的耳目,管理朝中风纪。
这个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监管,都察院的弹劾也不过任何人,可以直接呈递到天子的书案上。
这么一个监察百官的工作,乾隆自然不会交给和珅。史书曾记载,和珅为相二十余载,“家产适当清廷二十年岁入之一半而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和珅作为宰相的二十多年中,他所积累的家产相当于清朝整个朝廷,二十年国库总收入的一半还多得多。
可见和珅是多么贪得无厌的人,如果把督查的职责也交到和珅的手上,说不定清朝就不是乾隆的,而是和珅的了。
尽管乾隆也不知道和珅贪墨的数额如此之大,但乾隆明白,和珅是个贪官,徇私舞弊的事情做的不在少数,最重要的监督工作,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此乾隆收到了无数的弹劾奏则,也明白和珅终日贪得无厌的敛财,能够让和珅贪污这么多钱,也少不了乾隆的包庇罪。
乾隆心里可是十分清楚的,看着和珅对自己点头哈腰,阿谀奉承,但乾隆也不是傻子,不至于被夸几句就上头,直接把督查权也给了和珅。
不过说到底,和珅也明白自己被言官弹劾,也在逐渐渗透自己的势力到都察院中,很多官员背地里也是他的党羽。
否则乾隆不可能不知道和珅都已经贪得比自己还有钱,就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已经被和珅收买,乾隆拿到手的资料,也不是最全的。
乾隆一直认为,和珅虽然贪,但只要都察院还在自己手上,国家的集中权力还是在自己手中,那么一切就都是在掌控中的。
所以乾隆一边听之任之,不管和珅在其他部门工作中的腐败行径,一边又享受着和珅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和珅一直在朝中横行,疯狂的敛财,导致康乾盛世在和珅这颗老鼠屎的搅和之下,已经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而在乾隆年迈体衰,禅让皇位给自己的第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以后,依旧以“训政”的名义执掌皇权。
这个时候的乾隆已经耳背十分严重了,和珅成为了唯一可以亲近乾隆的大臣,很多政令都是要由和珅凑着乾隆的耳朵告诉他。
在乾隆有什么指示命令的时候,也是由和珅对外宣布。因此嘉庆帝虽然即位皇帝,却依旧没有什么实权。
反而大权已经变相的成为了和珅的囊中之物了。这个时候的和珅自然也不在乎都察院对自己的弹劾,尽管所谓皇权还是在皇帝手上,但整个朝堂的事务都在和珅的管控中。
直到乾隆病逝,嘉庆帝终于大权在握的时候,才下旨彻底查处了和珅这个大贪官,从他家中搜查出超过国库内存还要多的资产,不计其数的古董字画。
这些赃款全部被嘉庆帝充入国库,拯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朝廷资金运转问题。到此为止,和珅这个贪得震惊世人的恶官,才终于被铲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