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汉中之战,大多是《三国演义》中描绘的。
黄忠采用了法正步步为营的策略,于定军山一战斩杀了夏侯渊。此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和刘备大战。刘备和曹操对阵,双方先互相freestyle“喊麦”,然后才开始厮杀。刘备派出刘封出战徐晃落败,刘备军慌忙后退,丢盔弃甲,背水扎营。
曹操军正待追杀,但曹操认为:“蜀兵背汉水安营,其可疑一也;多弃马匹军器,其可疑二也。”便下令极速退军。但刘备军却趁势回杀过来,把曹操杀的溃不成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刘备大军随后兵分五路占据汉中多处城池,随后便有了曹操下令撤出汉中之事。
诸葛亮也是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出奇制胜,可以说,在小说以及我们的印象中,汉中之战是以刘备方的压倒性优势结束的,似乎又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关于汉中之战的记载却十分的少,关于这场战争的评价也是少之又少。
这场战争,进行的完全没有小说中叙述的那么顺利,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直打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一场让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消耗战。
汉中是进入蜀川的咽喉,谁占领了汉中,谁就率先掌握了主动权,另一方则门户大开,所以汉中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听从了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怀着匡扶汉室的决心,率领大军攻打汉中。
但局势刚开始却十分不利于刘备。首先,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和曹操双方的兵力差距很大,曹操在兵力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再者,刘备刚刚占领了益州,脚跟还没有站稳,而东吴的孙权就荆州问题也一直在施加压力,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在前期,刘备由于自身力量弱和一些战略失误,吃了不少败仗,折损了不少将领。
转机发生在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在定军山扎营。刘备派黄忠攻打夏侯渊,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和鼓噪的声音,黄忠猛冲下来斩杀了夏侯渊。夏侯渊战死后,曹军军心有很大的动摇张郃被推举暂时率领汉中诸军,安抚军心。
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而刘备则踌躇满志,说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改变什么,自己一定会拥有汉中。刘备在山上扎营,占据险要,固守不战,与曹操对持,打算打持久战。
其实刘备方面是十分没底的,兵力不占优,后勤也难以为继。但刘备有必胜、死磕到底的决心,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来支援,杨洪以汉中是益州咽喉,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劝谏诸葛亮在这种时候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可以说,刘备是拼家底的在打这场仗。
曹操将许多粮草都囤积到了北山,黄忠见有可乘之机,便和赵云约定去劫粮。但粮草一定有重兵把守,为了保险起见,二人约定,由黄忠。先去,赵云随后接应。果不其然,黄忠中了埋伏,赵云率领轻骑前往救援出黄忠回营,曹军紧追不舍。直到赵云营帐前,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有伏兵,慌忙退走,赵云趁机反杀,曹军吓得魂不附体,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这就是著名的“汉水之战”。
不久后,曹操就撤出了汉中,这时离曹操进驻汉中不足两个月,随后刘备便占领了汉中称王,这场战役最终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曹操远远没有达到大势已去的地步,为何却半途而废,主动放弃了这么重要的地方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水之战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仗曹操损兵折将,丢失了囤积的粮草,就得通过运送补给。而粮草的运送由于地形的限制,难度不小,拉长战线,势必对己方不利。而刘备方面坚持固守不出,曹操心里肯定知道这场仗是一场持久的消耗战。这场仗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将,再打下去,肯定是一件卖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如回去修整以图再战。
而曹操亲率大军,肯定担心后院起火。荆州的关羽和东吴都对自己虎视眈眈,随时都能让自己腹背受敌。在不能速战速决的情况下,回去看好自己的老家,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汉中之战,刘备方果敢出击的战略还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必胜的信心,都是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而曹操方小心谨慎,纵览全局的眼光也值得称道。这场战役,还值得我们好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