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渐渐衰落,而各个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自从齐桓公尊王攘夷做了春秋第一个霸主以后,一些大国诸侯开始蠢蠢欲动。都想当下一个霸主。
宋襄公就是一位,他见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成功,也想效仿。但可惜的是,宋国是个小国,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在诸侯国当中没有多大影响力。可宋襄公不死心,寻找各种机会以达成自己的心愿。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宋襄公导演的“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的故事。
齐桓公晚年昏庸,重用小人,死时也没确定下来继承人。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君位闹得不可开交。宋襄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决定好好把握。他帮助齐国太子昭登上了王位,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
可是齐国的另外几个公子不服气,纷纷起兵作乱。宋襄公带兵将他们一举歼灭,巩固了齐孝公的地位。这时宋襄公自以为很了不起,认为称霸诸侯的时机到了,于是约定宋、郑、楚等几个国家会盟。
楚国是个大国,内心一万个不服,楚国成王就是来看宋襄公表演的。
会盟刚开始,还没等大家说话,宋襄公抢先登上祭坛,大言不惭地想自居为盟主。这可把楚成王惹恼了。
他自恃国强,胆子也肥,他还没宋襄公回过神,抢先登上了盟主的宝座。楚成王的举动得到了以郑国为首的其他国家的支持。从此,宋国与楚国结下了冤仇。
宋襄公决心对楚国实施报复,可是楚国力量强大,他只好把怒气发泄到郑国。
公子目夷给他分析当前形势,说郑国和楚国的关系很铁,如果去攻打郑国的话,楚国一定会出兵相助。打一个郑国我们都不一定赢,楚国再来,我们更没有把握。
满腔怒火的宋襄公哪里听进劝告。不久,他就带着大军前去攻打郑国。
宋国大军来到了泓水这个地方,郑文公急忙派人到楚国求救,楚成王决心通过这场战争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宋襄公。而宋襄公也开始了他迂腐的仁义表演。
宋襄公听说楚国已经出兵宣战,还是有点怕怕的,连忙带兵撤退回国,在泓水的南面与楚军隔水相望。
宋国大臣公孙固就劝宋襄公说:“楚国兵力强大,我们不要硬碰硬,他楚国也只是为了解救郑国。只要我们停止攻打郑国并道歉,这场战争就可以避免了。”
宋襄公满不在乎地说:“当年齐桓公在位的时候,齐国就出兵攻打过楚国,之后进行了会盟。为什么现在我们就不可以接受楚国的挑战呢?”
唉,此一时彼一时,你宋国国力能和当年齐桓公比吗?确实迂腐。
宋襄公不撞南墙不回头,坚决要交战。
来听听宋襄公的豪言壮语:“楚国军队虽然在人数上占据了优势,可是他们不讲仁义,必定会失败。而我们是讲究仁义的军队,肯定会获得胜利的!”然后,他让人在大旗上写下“仁义”二字,自信满满地指挥战斗去了。
楚国看宋襄公不识趣,开始渡河来攻打宋军。
公孙固看到楚军渡河,认为是个好机会,劝宋襄公趁楚军人数渡过一半的时候发动进攻,我们很有希望获胜。”
宋襄公指着头顶上的“仁义”大旗说:“你难道没有看到吗?我们是堂堂的仁义之师,怎么可以那样做呢?”
看到这里,你们什么感受?宋襄公会不会打仗啊?战争机会稍纵即逝,他竟然等待楚军全部过河,和人家光明正大地干一场。
可惜,楚军不这样想,楚军全部渡过了河。阵形有点乱,公孙固又建议宋襄公抓紧击鼓发起进攻。
宋襄公粗暴地打断他的话:“我军方方正正的阵形,攻打别人没有成列的阵形,就算赢了不也觉得可耻吗?我们是‘仁义’之师。”
公孙固这下终于明白了他尽忠的主公是什么货色了。
好了,楚军的阵形排列好了,方方正正,兵强马壮,开打吧,结果不用我描述了,宋军完败。宋襄公也被楚军紧紧包围住,多亏公孙固挺身而出,将他从包围中救了出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宋襄公的“仁义”大旗也被楚军抢去了。
公孙固带宋襄公逃回了王宫。宋襄公还在自言自语道:“我听说,君子不追求杀戮,也不会俘虏老幼病残,这些我都一一照做了,我这样讲仁义的军队,怎么还会被打败呢?”
两国交战,非死即伤,战场不是讲仁义的地方,迂腐的宋襄公以一场战争被传为千古笑谈,连带着后世一提起宋人,都认为是迂腐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