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中批评刘禅“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完全是种长辈训斥后生晚辈的语气。诸葛亮没有想过,刘禅所以“妄自菲薄”,正是因为在他光辉形象面前,无法挺直腰杆的原因。试想,刘禅如果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君王,又岂能容得下诸葛亮如此举措?刘禅的愔弱不作为,或者正是他深通韬光养晦之道!诸葛亮在表中写道:“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从刘禅继位后的表现来看,说诸葛亮有负刘备托付之重似不为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如此做的,对蜀汉政权的忠贞不二值得后世褒扬!
另有他《出师表》中“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所言,直到今天仍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一国相臣,不谋一已私利,确实是值得后人景仰。但不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真的实现之后,欲置汉献帝于何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诸葛亮即便是倾尽全力,也不可能“兴复汉室”。在东汉、三国时期,君王个人素质的塑造,及政治制度的创立应该更重于开拓。诸葛亮如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刘禅素质的提高与培养之上,相信在刘禅有生之年,不会出现“此间乐、不思蜀”的可悲结局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既看得出刘禅人性中的各种弱点与缺憾,为何听任其发展而不知匡正?诸葛武侯祠之中清人赵藩所拟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语大有深意,天下已治蜀未治,“后来治蜀要深思”!诚哉斯言!
西南一隅因为地理特殊的原因,从来就是野心家觊觎的热土。刘焉如此、刘备又何尝不是!史称,刘备“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非英才名世,孰克如之!”一个“机权干略、不逮魏武”的人物,如果只是凭籍“弘雅有信义”的名声,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就可以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与魏、吴鼎峙一方的君王,实在是不敢想象。因为名著《三国演义》的广为传播,刘备仁义之君的高、大、全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受刘备脸谱化的误导,后人多数忽视了对历史细节的探寻。
不论如何,刘备屡仆屡起,为人生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精神仍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历史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者,多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者。刘备亦概莫能外!在遵循“丛林法则”的乱世,可以笑到最后的人物,都不是好相与的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