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人文荟萃,历史积淀极为丰厚。这个城市从来不缺少故事,也许它所缺少的,是像薛冰这样博雅的讲述人。” 继《南京城市史》探索南京的城市生长脉络之后,著名作家、学者薛冰集毕生研究之大成,融会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等诸方面的成就与内涵,历时3年,完成70万字的《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吸引众多研究者探究。近日,在由南京市文联、南京市作协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齐聚,兴味盎然地探讨南京这座城市三千年人文演进的历程。
耳目一新,
“穿越”一座城市的千年历史
写南京、写南京人文历史的图书不在少数,《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新颖独特的视角,让人读来耳目一新。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开篇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北图霸业建造越城和长干古城的惊天发现说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头。书中还重点探索南京绵延不绝的“烟水气”,文脉绵延、商贸集散及佳丽沉浮等数条历史脉络贯串全书。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贺云翱表示,这本书写的不是常规的城市历史,或是文学的历史、人物的历史,而是一种人文历史。“这是一种很新的视角,比如说有城市历史,另外城市的建设历史、城市的政治史、城市的变迁史等等都有,但是采取的是一个人文视角,所有的这些,在作者的笔下已经变成了一种人文的观察、人文的思考,组织在了整个的体系里面。”
“我借由《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这本书,找到了一个重新认识南京的方法。”作家、深圳报业集团社委会原委员、编辑委员会原副总编辑胡洪侠说,“薛冰老师写了几十本关于南京的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不仅仅提供了南京的人文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穿越’一座城市的方法。”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夏维中称赞《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和薛冰之前的《南京城市史》相比,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胸怀,还有更严密的思考。
《深圳晚报》主编、资深媒体人姚峥华用“满眼的问号和省略号”来形容自己的阅读感受。“书中有很多内容刷新了人们原来的认知,但是在新的解读、新的发现、新的思考面前,满带问题意识的薛冰老师没有轻易下结论,他反而是开放性的,引发各方来探讨,就是欢迎不同的意见。”
长期积淀,
带着温度和热度传承中华文化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洋洋洒洒70万字,凝聚了薛冰多年的研究成果。
“薛老师为什么能写出这部书?因为对南京有深厚的感情。”夏维中认为,这种感情不是简单的因为生活在南京这么多年产生的感情,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深厚感情。“如果没有这样的感情就写不出这样的书。所以他的书是有温度的、有热度的,这个是我们一般的历史书恰恰没有的。”在他看来,薛冰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是把对南京史的研究作为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的。”
“研究深入、内容丰厚”,是贺云翱给出的评价。“大量史料彼此的内在逻辑关系、内在的建构等等,如果他不去研究,那可能就是破碎的。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章节,形成了整个的写作,研究还是非常深入的。”而且整本书读起来很厚实,“不光是字多,不是那种浅表的想象或者是华丽词藻的堆砌,非常的厚实。”
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王志高也点赞薛冰对考古资料的利用和解读非常到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研究员、博导陈子善表示,薛冰的写作有着丰富的长期的历史的积累。“他的积累是自然而然的,他积累的时候并没有很明确地想到以后一定要写一本这个书,但就是因为爱好,然后就长期搜集。这个在书的前言里面写得很清楚,列出了很多门类。如果没有这些积累,他文笔再好,也写不到这样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演变的历史了如指掌。”
文史兼美,
一部具有个性的大众学术著作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既有专业的深度、厚度、广度,又有鲜活、生动、可读,受到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的喜爱。用贺云翱的话来说,这本书“文史兼美”,“年轻人和文史爱好者可以读,专家也可以读。”
“这是一部具有个性的大众学术著作。”文史专家刘锋表示,阅读这本书可以看到作者仿佛不断地在和古人和读者进行对话。比如书中提及秦淮河有两个入江口的时候是这么写的:“距今两三万年前,宽达数百米的秦淮河自东南而来,南京主城区南部因地势低洼成为一片泽国,其间的丘陵山冈,犹如水中的小岛。河水继续北行,一支在凤台山与石头山之间汇入长江,一支穿过鸡笼山和覆舟山之间的垭口,进入古桑泊(今玄武湖)……”刘锋说,读到这个细节的时候,觉得不仅仅是沧海桑田,会有一些更多的感叹在里面。“一般的小说家可能没有这样的历史底蕴,而史学家可能又没有这样文学的想象力。只有融史学与文学、作家与史家于一身的薛冰能做到。”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作协副主席鲁敏认为,薛冰之所以能写出“文史兼美”的这本书,除了薛冰老师是一名作家之外,“他和南京史学界的朋友和考古界的朋友在一起,对他也是有很大的推动。”
“薛冰老师的个性很强,但这本书里完成的文字又特别柔软。”作家、设计师陈卫新说,“如果是史学家写这类书,质感一般比较硬朗。薛冰老师将文学性融入人文史的写作,带来的感受是柔软的,边界是松弛的。这种松弛感与他生活的南京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呼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