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史上最强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对征服的节奏、方向把握非常独到。
仅从结果上看,他的征服顺序似乎有些“厚此薄彼”。
向西,成吉思汗一路狂飙,连灭西辽、花剌子模等大国,统治了广袤地区。(蒙古军在追击中曾翻越高加索山,追入今乌克兰等地,进入地理意义上的欧洲。不过,蒙古军对欧洲的大规模进攻还要等到成吉思汗子孙时期。)
而对于距离其统治中心和林比较近的金、西夏,他却打打停停,没有一口气吃掉。
看起来,成吉思汗的征服顺序,与传统的“远交近攻”不太一致呀。
这正是成吉思汗的高明之处。
成吉思汗征服重心是征服金、西夏
事实上,成吉思汗的征服重点是金、西夏。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称汗。
1206年-1209年,成吉思汗保持了与金的岁贡关系,主要精力用于平定西北地区,给蒙古各部的统一战争扫尾。
不过,其间,成吉思汗发起了三次对西夏的进攻。1209年,西夏纳贡臣服,西夏与金的同盟关系破裂后,成吉思汗才开始着手对金发起大规模进攻。
1211年-1216年,成吉思汗集中精力,连续对金发起大规模进攻。歼灭了金军精锐,攻占了金国的西京、中都等地。
不过,成吉思汗并没有对金灭之而后快,而是于1216年夏回到漠北。
1217年,成吉思汗再征西夏,又是“打服了事”。
旋即,成吉思汗分兵两路:成吉思汗、木华黎各率10万兵(成吉思汗所率为精锐,蒙古据军占3/4,木华黎所率军兵力虽相当,但蒙古军只占1/4,战斗力略弱),成吉思汗集中兵力西征,木华黎继续主持对金作战。
1218年,蒙古军灭西辽。
1219年春开始,成吉思汗开始西征,在讨灭花剌子模,攻掠钦察草原后,于1224年班师,1225年春回到草原。
1226-1227年,成吉思汗生命的最后1年多,他的精力基本上用于讨灭西夏,并最后死在灭西夏的军中。
在他生命最后时刻,他遗命杀中兴府西夏臣民,并授借道于宋攻金的构想。
从成吉思汗的征服历程看,他花费了6年的时间,集中力量用于对金作战;花费了2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对西夏作战。
而他大规模西征,花了6年的时间,而且,这6年间,他仍然留下了大量的力量用于对金作战。
此外,他还先后组织了6次对西夏的进攻。
可见:成吉思汗的征服重心,是金、西夏。
既然如此,成吉思汗为何在金、西夏没有彻底平定的情况下,发起大规模西征呢?
这正是成吉思汗的高明之处:对不同的对手,使用不同的节奏。
两边都要必须要打
成吉思汗是不可能“专心”攻打金、西夏的。
历史上,匈奴、突厥,都是在征服西域后,才获得压制中原王朝的条件。
作为东西方陆路贸易的关键节点,西域地区的财富是诱人的。
要驾驭游牧各部,武力、财富,缺一不可。
同时,由于西域地区也多为游牧民族活跃区域,当西域出现强大政权时,其对草原的威胁比中原王朝还要大。
而对成吉思汗来说,这一威胁又特别大。
1216年,成吉思汗在攻金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返回草原,并开始准备西征。
之所以如此,最直接的原因是:西辽易主。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中,乃蛮部战败,乃蛮部太阳罕的儿子屈出律逃到了西辽。1211年,屈出律与花剌子模联手推翻了西辽皇帝直鲁古,篡夺了西辽皇位。
无论是乃蛮部,还是西辽,对蒙古西部各部都曾有很强的影响力。
而乃蛮部,更与成吉思汗是死仇。
而且,无论是西辽,还是其西面的强大的花剌子模,都有拥有较强的游牧武装,具备威胁蒙古后方的实力。
因此,西辽、花剌子模,都是蒙古后方的心腹之患。他们不但对蒙古与西域的商业线路构成威胁,也可以直接威胁蒙古!
相比之下,金的威胁就小得多了。
尽管金统治者是女真人,但他已经进化(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退化)成了一个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在鼎盛时期,也可以发起大规模远征,威胁草原。
显然,经过对金的第一阶段打击,金已经完全没有大规模反击的能力了。
西夏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1217年,蒙古西征前,成吉思汗称:西夏是“城郭之国”,跑不掉,打不出来,以后慢慢再收拾他!
因此,尽管在国力上,金、西夏不弱于西辽、花剌子模,但就威胁而言,西辽、花剌子某的威胁更大,更不能容忍。
因此,对成吉思汗来说,两面都必须打,只是如何把握顺序、节奏罢了。
对金、西夏的节奏:必须,且可以分阶段完成
金已经是一个君主集权的政权,金国皇帝对本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金国皇帝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抗击蒙古。
蒙古攻克了中都,金迁都汴京,仍然对剩下的国土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并没有土崩瓦解。
因此,尽管丢掉了大片土地,金仍然依靠潼关-黄河设防,拥有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
而当时的蒙古,与后来的满清不同,他们完全不具备统治农耕地区的人才和经验,无法在对金占领区建议有效的统治。蒙古军仍然只能通过掠夺来获取占领区资源,而你越是掠夺,被攻占地区的人民越是反抗,后方越是不稳。
而对习惯了游牧生活的蒙古军来说,越往南打,越是疲惫。
中原地区的气候与草原迥异,蒙古人马往往只能“春去秋来,当暑不战”,到了夏天,大军都要班师回到草原避暑。
如此,长距离往来奔波,自然战事难免陷入反复、焦灼。
而要在占领区建立秩序,需要学习新的统治方式,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蒙古没有办法一口吃掉金,只有先占领一部分,消化一部分,分阶段推进灭金战争。
同时,灭金战争,也确实有条件“分阶段完成”。
金已经是一个中原王朝,其防御依赖地形及工程。
对蒙古的防御,金的第一道防线是长城-燕山山脉;第二道防线是潼关-黄河。
因此,即便蒙古军抽调力量离开,金军反击时能收复一些地区,但如果不能收复长城以南全部地区,等到蒙古大军回来,金军还是要退回潼关-黄河防线。
因此,蒙古必须,且可以分阶段灭金。
与金不同,西夏的防御条件没有金那么优越,但他也是完成了中央集权的。
早在当年抗击宋、辽时,西夏就建立了强大的动员能力,举国抗敌。
因此,灭西夏之战,表面上是往往变成围攻中兴府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消耗战。
一直消耗对西夏不利,所以西夏容易“服软”,但你要一口吃掉他,那拼起命来人家也布爬。
所以,蒙古攻西夏,打服容易,灭国难。
当初,蒙古攻西夏,西夏向金求援,金乐见蒙古与西夏消耗,不愿参加。
不过,成吉思汗不上套,“打服”西夏,取得阶段性胜利,然后不断征调西夏兵马与金、西域作战,消耗后再灭国。
对西辽、花剌子模的节奏:必须,且可以一鼓作气灭掉
与对金、西夏相反,对西辽、花剌子模,不但不能对某一国分阶段作战,甚至要把两个对手放在一起灭掉!
蒙古灭西辽、花剌子模,各有借口。
不过,要是认为征服者口中的借口就是灭国真正的理由,那就有点天真了。
中亚地区各部的独立性很强,谁强就服从谁。
如果蒙古灭了西辽后班师,那么,西辽灭亡留下的真空将由花剌子模来掌握,原先属于西辽的部族、人口、财富,将由花剌子模掌握!蒙古等于是在帮花剌子模打工!
同样,如果不能一次性灭亡花剌子模,打了一半大军撤走了,人家回头就可以卷土重来,且基本保持实力。
因此,蒙古西征的任务是:不但要消灭西辽、花剌子模,还要在确保新占领区的安全后才能退兵!
事实上,蒙古为追击花剌子模残余扎兰丁所花费的时间比灭花剌子模还要多。
这是因为:只要有挑战者,即便这个挑战者暂时实力不强,但他只要有人格魅力、能力,就可能拉拢一些部族,可能成长为巨大的威胁!(铁木真本人不就是如此吗)
所以,蒙古西征,必须一鼓作气!一直打到地方驻军、部族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为止。
而同时,花剌子模虽大,但却可以被一鼓作气灭掉。
花剌子模的兵力、疆域都很大,但其政治结构非常松散。
在其治下,不仅有直辖领地,也有分封诸子的领地,更有大片臣服部族的区域,是一个“多层封建组合体”。
花剌子模没有办法统一规划国防体系,甚至无法充分动员全体力量作战。
因此,蒙古只需要以花剌子模的经济、政治中心为目标,发起向心攻击,砸掉他的中心,整个帝国就会土崩瓦解!
同时,中亚也是大陆性气候。蒙古军西征时,没有“当暑不战”的限制,即便避暑休整,也不必回到漠北草原,只就近避暑即可,因此连续作战的效率极高。
所以,成吉思汗灭花剌子模只花了3年就灭掉了庞大的花剌子模,只是由于后续接班的末代国王札兰丁比较牛逼,花费了大量时间追击。
这也就是为何成吉思汗军要向西打那么远,因为必须打这么远,而且完全可以打那么远!
历史上有许多强大的征服者,他们强盛一时。
不过,他们往往在气盛时横行一时,却在陷入泥潭时或不可自拔(如拿破仑征俄),或盲目行动(如日本侵华),最后往往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这正是他们与成吉思汗的差距。
成吉思汗,也遇到过许多陷入泥潭的危险。
1209年,他围攻西夏中兴府时,久攻不克,金以为“两强相交,有利”,希望蒙古像当年北宋一样,陷入西夏“看起来弱小却顽强”的陷阱,消耗力量。
可是,成吉思汗果断接受西夏条件,结束对西夏战争,转入对金作战。
成吉思汗去世前,其各方面形势都比西征前要好,但他仍然授意“借道于宋”,绕过金军潼关-黄河防线的策略。
可见,成吉思汗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按照传统方式继续攻金,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进攻的顶点”,因此,他改变方略,不再求急胜。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成吉思汗“舍近求远”,但由于节奏把握得好,其形势越来越稳固,实力越来越强大。
遇到难点,不一味赌气逞强,果断调整节奏、方向,就可能始终保持主动,最终走向胜利。
我们不是成吉思汗一样的世界征服者,但我们人生中有许多目标需要是征服。
不妨学一学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