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亡于万历,这句话虽然不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万历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48年,有名的事迹就是三十年不上朝和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改革变法,还有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战役,笼统来说,大众认为万历帝三十年不上朝是造成明朝最终的亡国原因之一,这个还真是如此,下面我们来说说万历不上朝带来的恶劣影响。
表面上来说,万历多年不上朝是造成东林党一党独大,朝政混乱的最大原因,造成了明末东林乱政的局面,其实还有更严重的影响。
虽然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帝亲自拍板决定打不打,用那个将领那支军队来打,说明了万历帝只是大事严抓小事不管,但恰恰是这个小事不管坏了大事,造成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般的效果。
万历帝多年不上朝造成的是内阁出现“人滞于官”,很多阁老大臣要求辞职告老还乡,万历刚开始还处理一下,到了后来甚至奇葩的置之不理,朝堂之上则是“曹署多空”的现象,朝廷机构多是缺人,如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很多职位内阁做不了主皇帝又不管就这样一直空着,造成了朝廷行政效率下降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嘉靖帝时期多年不上朝,埋下了党争萌芽,但是嘉靖帝玩的很好,通过反复的打压一派抬高一派来把持朝政。万历帝时期党争彻底爆发,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在朝堂之上为了利益动辄倾轧,而万历帝虽然精明,却太过任性,没有像他爷爷那样在多党之间采取平衡,以保持大权在握,而是在争国本立太子之事以后一个人躲于深宫中干生闷气,任由东林党一党独大。
东林党抓住万历帝不上朝小事不管的机会,大力发展势力,当时朝廷官员仕途高低,政绩如何不再是衡量的标准,而是出现了类似于今天的报团现象,如果不是东林党之人又没有皇帝的看重,最后只能是默默无名甚至被打压着。
当时官场上也是风气越来越乱,孝宗弘治年间,朝廷官员私下议事大多力求务实的,不求高档场所,而是安静优雅就好,到了嘉靖帝时期,嘉靖帝的不上朝同样的小事不抓,造成了下面官员的奢侈之风渐长,似下议事也是规矩多了场所要求高了,到了万历帝时期,官场几近成为富贵人家场所,议事需要提前下请帖,要定个好日子要选择高雅的富贵之地,繁琐的不只是礼节,还有这个帝国官场的腐败蔓延。
在万历帝小事不管,东林党一党独大的情况下,帝国官场成为名利场,这时候大家关心的不是某某某有什么突出政绩,而是某某某上面有没有人,是不是东林党之人,国事天下事都不如官员一己私欲,这个帝国已经开始在根子里烂透了。
官场的腐败还有成为名利场的不正之风,其实每隔几十年皇帝矫正一下,大力打击以身作则就好了,比如万历帝的父亲明穆宗隆庆帝登基后就通过六年一次的京察清理贪官污吏,矫正嘉靖帝时期的官场不正之风,还有之后张居正的改革变法中也涉及到矫正这种不正之风,而万历帝没有。
万历帝因为立太子之事,没有立了自己喜欢的皇三子朱常洵的失败,三十年不上朝的任性之下,官场被江南士族代表的利欲熏心东林党隐性把持,终是成为名利场。
万历帝之后一月天子泰昌帝应东林党的要求,更是废除了当时所谓怨声载道的矿税,而矿税是商业税一种,国家不能对士族利益下手,只能压榨百姓,代表着东林党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泰昌帝之后两个儿子天启帝与崇祯帝都是十几岁的少年登基,面对几乎整合整个官场的东林党势力,又岂会是对手,天启帝选择了抬出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打压,而崇祯帝太过自信,除掉魏忠贤以后却无法驾驭东林党,崇祯一朝换了多达十几位内阁首辅更是说明这位末代皇帝的痛苦,把握不了朝政只能通过不断换取首辅来培养自己的势力,最终君王扯皮之间,明朝亡于区区流寇李自成之手。
万历帝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于官场成为利欲熏心的名利场,一党独大的东林党心中利益当先无国无君,整体根子开始烂透了,之后三位皇帝又非中兴之主,明朝,不亡也难啊!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