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世家最后的倔强:山东世家隋唐沉浮录
创始人
2025-06-24 07:33:18
0

前言

作为宇文泰“关中本位主义”的坚定拥护者,隋唐两代一直以关中陇右族世家的代言人自居,关中本位主义其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打压和对立的政治形势,期有斗争就有对立,而处于关陇世家对立面的就是东面的山东世家。两大世家之间的斗争,从北朝一直辗转到唐朝,特别是在隋唐时期的斗争俨然成为了两大世家的二人转。

世家崛起于东汉,兴盛于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末年,世家势力分为三个部分,以陇右宇文家、山东高家和江东萧家为代表的三国杀。

唐代著名史学家柳芳就在自己的《氏族论》里面写道

“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隋唐时期人们口中的山东并非现在狭义的齐鲁大地,而是相对于关中而言,指崤山、太行山以东的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在内的广袤之地。从战国时期开始,秦人就新换叫东方六国山东人。到了宇文泰,山东高家内乱以及南朝势力的变弱,最终在北周末年,接替宇文泰大旗的杨家最终统一中原,建立隋朝。

斗争失败的高家被山东其他世族所取代,而当年永嘉之乱从山东前往江东的琅琊王氏、颜氏也在南方陈朝投降后回归山东,融入山东世家,江东世家势力接近消亡(唐德宗时期的名臣陆贽,就是出生于一个落魄的江东世家)。因而在隋唐时候,在朝堂政治上的博弈就成为了陇右世家和山东世家二人转。

隋朝的时候,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迁都洛阳,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原政权的统治。相较于宇文泰纯粹的割据关中地区保守思想,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杨坚并不希望,关陇世家的实力独大,自己不仅要做关陇代言人,更要集中皇权。于是进入洛阳之后的杨坚,大肆提拔山东士人以压制陇右勋贵。

权臣杨素就是其中之一《隋书·杨素传》就记载

“杨素仰慕清河崔镳门第,娶其女为儿媳,成亲之日,镳故敝其衣冠,骑驴而至,素推令上座,镳有轻素之色,礼甚倨,言又不逊。”

而且面对尉迟迥为首的老派北周勋贵叛乱,杨坚也极力拉拢山东世家,对尉迟迥等人进行清剿,《隋书·高祖纪上》记载

“周大象二年六月,相州总管尉迟迥自以重臣宿将,意不能平,遂举兵东下。赵魏之士(山东士族),从者若流,众至十余万”

如所周知,虽然杨坚本身就是“关中陇右”系统的人,扶持山东世家本身就是防止陇右世家做大威胁到皇权。山东世家更像杨坚除掉北周余孽的一把刀,一旦自己的帝位巩固了,身为陇右贵族的代言人,就立马对当初扶持的功臣大开杀戒。《隋书·高祖纪下》记载:

“隋文帝一朝,“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

而到了隋炀帝时期,对于山东世家的打击更大,大臣韦云起进言“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党。”随后隋炀帝将左丞郎蔚之、司隶别驾郎楚之并坐朋党,配流漫头赤水,余免官者九人。

同时当年为了修大运河,在河北和山东等地大肆徭役,造成山东地区的民不聊生,最终起兵造反。小说中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就是在山东境内,这些起义多有山东世家在背后支持。当然这些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起义极大的消耗了山东世家,从隋文帝杨坚时期“捧杀”政策,到隋炀帝时期的明确“绞杀”,山东世家势力被打压到了低谷。

但隋末的政治风云突变,隋炀帝的暴政让各地反抗四起,而山东世家也抓住这次机遇,选择投靠了势力最强的李唐,一时间又称为了一股政治力量重新进入中枢。在唐朝的《士族志》中记载“崔、卢、李、郑势制山东占据政治要津。”

虽在隋朝时让杨坚父子狠狠打压,但山东世家数百年底蕴还在,与此同时关陇贵族也经历连续内乱,领导人从杨隋变成了李唐,且八柱国之一的宇文家和杨家也惨遭灭顶之灾。因此李唐王朝不得不联合山东世家共治天下,从而形成了唐初“五姓七望”的世家共制局面。其中属于山东世家的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唐高祖上位初期,虽然还是坚持“关中本位思想”但此时尚在襁褓中的李唐对于中原的控制还较为薄弱,甚至需要在河北、山东等地都需要山东世家进行扶持,唐高祖对于山东地方官的任命也尽量以山东当地望族为主,旨在通过山东世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宗族势力,达到统治山东的目的。如高祖年间当时名臣崔敦礼祖籍就是博陵,而宰相卢承庆则是范阳卢家。可以说在当时山东士族在政局不稳定的唐初还是深的李唐皇室的器重。

唐太宗年间,贞观之治让中央的实力大增,从韬光养晦中重新崛起的关陇集团,则是对与自己共天下的山东世家挥下屠刀。不过与隋朝对山东世家的粗暴镇压相比,李唐则显得相当人性化。

唐太宗在位期间,主要通过修《氏族志》来对贵族进行排位,武将出身的唐太宗,将第一等氏族定为和自己打天下的秦王府功勋,二等功氏族则为关陇集团(秦王府功勋多为关陇贵族),而三等氏族则为“山东世族”。进而直接否定山东士族在朝堂中的话语权。

如果说按资排辈的《氏族志》让山东世族在中央丧失地位之外,针对山东世家内部,太宗和高宗也展开另一段遏制山东世族的“损招”——禁止通婚。

《旧唐书·高士廉传》记载“议以山东人事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氏。“

《旧唐书·李敬玄传》记载“敬玄久居选部,人多附之。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又与赵郡李氏合谱,故台省要职,多是其同族婚媾之家。”

以上两段史料反应了山东世家主要是通过联姻实现政治同盟,而针对山东世家的联姻,唐太宗一以不符合典礼为由,禁止世家贵族之间相互通婚,孤立山东各大士族。而就当以为山东世族就要因此沉沦的时候,历史的黑天鹅再次帮助山东世家崛起——武则天上位。

武则天本身就是山东出身,对于李唐的关中本位主义尤为防范和警惕,因此在位期间大肆任用来自山东的大臣。武则天大力推崇科举制,在全国选材,而相对与军人出身的关陇贵族,山东则深得儒家正统,崇尚文风,因此占据科举优势的山东世家又重新卷土重来,作为一股限制关陇贵族的政治力量又重新粉墨登场。据《唐会要》记载的从高宗到中宗(武则天掌权)期间共有79个宰相,其中有19个出自山东。

在中唐之后,也涌现出李德裕、李晟、崔祐甫等一大批名臣。特别是在府兵制瓦解之后,关陇世家奔崩离析。山东世家也平步直上走入中枢。但就如同之前的隋文帝和唐太宗一样。山东世家始终是一把刀,一把隋唐皇权巩固自己统治的尖刀,他们的存在本就是以关陇世家为主体的隋唐皇权的对立面。唐宪宗时期的“牛李党争”随着李德裕的下台而结束,失败后的山东世族也在随着“李党”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结语

终其隋唐两朝,在山东世家所支持的政权北齐被灭之后,其在和关陇世家的博弈中就处处处于下风,山东世家始终是作为皇权平衡和关陇世家的外力,经常充当着皇权“驱狼赶虎”的排头兵,始终无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朝堂中一枝独秀,让人去唏嘘不已。

本文章为百家号“雨田观史海”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配合

参考资料

《新唐书》《唐会要》《氏族志》《隋书》

相关内容

每周股票复盘:柏楚电子(6...
截至2025年8月22日收盘,柏楚电子(688188)报收于150...
2025-08-24 04:35:20
原创 ...
回顾历史,守望未来,欢迎来到【有观点大历史】精心整理、考据的二战珍...
2025-08-24 04:33:37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33篇
摄影:李鹏飞 安徽,诗情画意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诗词丰富。唐宋时...
2025-08-24 04:33:26
原创 ...
在二战后期,美国连续向日本本土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之...
2025-08-24 04:33:22
原创 ...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话题-朝鲜战争结束后,世...
2025-08-24 04:33:20
国内首次全套完整影印出版,...
“作为晚清时期创办时间较早、出版时间长久、规模宏大的中文期刊,《益...
2025-08-24 04:33:03
原创 ...
想必大家在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天子一怒就下令株连九族,“株连九族...
2025-08-24 04:32:40
原创 ...
当代中国正在实现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崛起,中国的实力规模决定了中国的影...
2025-08-24 04:32:40
原创 ...
衡量一件文物的价值绝对不能仅仅只看到本身的外在价值,可能这件文物是...
2025-08-24 04:32:11

热门资讯

别被隋唐演义给骗了,正史记录中... 隋唐那会儿,真的是个英雄好汉满天飞的时代。说到最牛的六位大将,李世民、李靖、秦琼、苏定方、李勣和李光...
原创 按... 曾经写过一篇怀念毛主席的文章,后来平台说有违首发的嫌疑,就撤回了。其中的情况估计是这样的,因为写毛主...
原创 他... 一、寒门清流:从布衣书生到三品大员 南昌城郊的一间茅屋内,油灯如豆。少年曾秉正伏案苦读,手中《大明...
原创 让... 在一个遥远的时代,大明帝国繁荣昌盛,但却被一股强大的势力所困扰,那个国家就是瓦剌。瓦剌如同一头猛兽,...
蒋超良的发迹与沦陷:“金融大佬... 来源:市场资讯 蒋超良——这位从银行金融系统一路成长起来的“封疆大吏”、在2020年初时曾饱受舆论...
原创 明... 崇祯的大明灭了…… 300年前,一场农民起义,将大明弄的乌烟瘴气,而崇祯忙于平定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曾...
原创 李...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
原创 聊... 曹丕临终之前,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 这四个辅政大臣,按照《三国志》当中的排名顺序,分别是:曹真、陈...
原创 年... 在清代历史当中有很多杰出的皇帝,其中雍正皇帝也是功不可没,为清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雍正的一系列改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