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勇猛的先锋武将,其中一人终其一生未被封侯
英布
英布,汉初三大名将之一,投靠刘邦前是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在项羽一路进军巨鹿、杀进关中的过程中经常担任先锋官,是一员非常勇猛的战将。地位在季布、钟离昧、虞子期之上,按战功来看也在龙且之上。但是史书和各方记载多认为龙且是楚汉时期武力仅次于项羽的猛将,但是具体战绩似乎不如英布出色。这么说吧,英布是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龙且的第三号猛人。英布不仅是猛将,统兵作战也是很有一套的,总之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我个人感觉项羽的五大将里,英布应该排在龙且前边。但是龙且是项羽老乡+好友,英布毕竟是后来收服的,项羽更信任龙且,而且龙且后来也为项羽军和韩信交战牺牲。英布却背叛了项羽、
综合来看,我个人很欣赏英布。楚汉时期猛将如项羽、龙且等毕竟欠缺谋略。当然,项羽也是很不错的军事家,但谋略相比韩信还是逊色的。而如韩信、夏侯婴等统帅,却没有英布那般勇猛、万人莫敌。所以,你知道他多厉害了吧。
张须陀
张须陀的成名是在大业九年,他年已四十九岁,早年没有名声,在历史上是位大器晚成的人物。那一年,山东爆发了无数起义,王薄、孟让、郭方预、张金称、郝孝德、格谦、孙宣雅各部多者十余万,少者也有数万人,山东各地守军屡战屡败,但只有张须陀例外。张须陀当时任齐郡郡丞,勇决善战,又善得军心,他的副将是年仅14岁的罗士信,每次作战,张必冲锋在前,罗紧随于后,罗士信每杀人,即割其鼻揣入怀中,据以报杀人之数。有这样的主将,其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因此,张须陀部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几乎百战百胜,大业九年一年之中,王薄、郭方预、郝孝德、孙宣雅等部先后被他消灭,张须陀成为一个奇迹。张、罗二人作战的勇猛连隋炀帝杨广也深有所闻,为此杨广特意派人将张须陀、罗士信冲锋陷阵的场面绘制成画,好让他“亲眼目睹”张的功勋。大业十年,张须陀平定左孝友、卢明月两支起义军,因功升齐郡通守,领河南十二郡讨捕大使,勇将秦叔宝也在此时归于张的属下,秦叔宝从一个普通小军官成长为著名勇将,整个过程是在张须陀带领下完成的,可以说是张把秦带上了隋末的历史舞台,此后,张部纵横河南各地,镇压各路起义军,实为隋军的一张王牌。冉闵史万岁
当时隋文帝为完成统一大业,正与突厥作战。隋在抗御突厥进攻的同时,已完成了反击准备。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隋军发起全面反击。隋文帝杨坚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兵三万,由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北击突厥。五月二十四日,与突厥阿波可汗所部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地区相拒。高越原地处沙漠地带,干枯无水。窦荣定军刺马血解渴;死者十分之二三。
忽然遇雨,隋军士气大振。窦荣定乘势挥军奋力冲击,多次挫败阿波军。史万岁此时自投军门请求报效,要求立功赎罪。窦荣定数闻其骁勇,便于二十五日派人向突厥提出:“士兵有什么罪过,何必让他们互相残杀呢?只在两军中各选一位勇士决斗比个胜负吧!”阿波可汗应允,遂派一名骑将挑战,窦荣定派史万岁出马应战,史万岁冲过去,砍下突厥勇士的头颅得胜而回。突厥大惊,不敢再战,即请议和而退。因此被授上仪同,兼车骑将军。开皇九年(589年),因参加隋灭陈之战有功,加上开府。
斛律明月
斛律光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平生为高家打过无数恶仗,又帮助高纬坐稳帝座。但不贪权势,不懂交结高纬的宠臣穆提婆和祖珽。两个人于是同上谗言劝高纬杀掉他。高纬性怯,不敢诛杀如此重臣。祖珽给他出主意:“赏赐斛律光一匹马,说明天一起游猎东山,他一定来谢恩。”斛律光来到凉风堂,高纬卫士刘桃枝从后击其后脑,斛律光不倒,回头说:“你们常常干这样的事,但我到死也不干对不起国家和皇帝的事。”刘桃枝和三个大力士用弓弦勒在不做丝毫抵抗的斛律光脖子上,勒死了一代名将。
由于斛律光善于用兵,所以北周名将韦孝宽对其颇为忌惮,因此命令曲严编造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是一斛。还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祖珽又趁机添油加醋:“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并叫儿童歌之于路。然后在齐帝面前诬陷斛律光:“斛律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尚公主,谣言甚可畏也”(《北齐书·斛律光列传》)。又以斛律光违令率军入京之事为借口,说斛律光蓄意谋反。武平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即公元572年8月22日,《资治通鉴》记载为六月戊辰,有误,本文以《北齐书·后主纪》和(《北史·后主纪》)所载七月戊辰为准),斛律光被后主诱至凉风堂,刘桃枝从后面扑向斛律光,但没扑倒,斛律光说:“桃枝常作如此事,我不负国家”(《北史·斛律光列传》)。刘桃枝与三名勇士用弓弦将斛律光勒死,时年五十八岁。然后后主下诏称斛律光,将其弟斛律羡及子侄十五岁以上同时杀害。唯幼子斛律钟只有几年岁,才得以幸免。后官至北周崇国公、隋朝骠骑将军。李广
就是这位人称“飞将军”的名将,终其一生竟然没有得到封侯,引来民间无数惆怅,“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未同一哭”,“自叹马卿常带痪,还嗟李广不封侯”。要说起来,汉代的封爵制度还是基本能体现论功行赏公平竞争原则的,可这种制度竟然没有落实到功勋卓著的李广身上,相比之下,李广堂弟李蔡的为人和名卢均在李广之下,却被封了乐安侯,还当了一段子奉相;就连李广的部丁甚至士兵也有人封上了侯;这似乎的确很不公平。
汉文帝戏说李广是生不逢时,“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司马迁哀叹他是“数奇”使然,诗人王维说是他命不好,“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李广曾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叛军,夺获吴楚军旗,作为朝廷命官却私下接受采王授给的将军印章,这一举动无疑是一个“政治错误”,所以即便有功也不得受赏。史重要的是,李广在指挥上也有相当不足。他虽然管兵有一套,自己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行军时和大家同吃同饮,士丰没有喝上水,他决不先喝,士卒没有吃上饭,他也决不先吃,这些举止无疑使他赢得广大士兵发自内心的尊敬,部属都乐于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