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大院旧址上的五间瓦房,是清朝时期的旧式建筑,徐州会战时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在当时,张家大院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国共两党和全中国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这里发出的每一个战斗指令都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记载着中国军队抗日救国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历史不会忘记,台儿庄大战和禹王山阻击战时期,张家大院既整个邳州大地曾经饱受抗日战火的洗礼,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一片光荣的土地,保家卫国和民族扬威不屈的红色基因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以台儿庄大战和禹王山阻击战为标志的徐州会战,历时两个多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逼蒋抗日”的大背景下,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是在全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热情支持下取得的,它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信心和力量,包括与台儿庄一河之隔的邳县和整个陇海地区。这里不仅是台儿庄大战和禹王山阻击战的大后方和坚强后盾,而且是参战国军神经中枢所在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前线指挥部就设在“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位于邳州西北部燕子埠镇棠棣埠村,据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徐一鸣回忆,台儿庄大战之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由徐州将指挥部搬到燕子埠”, 老百姓称为"李宗仁前线指挥部”。这里记载着一段令人难忘的中国故事。
循着台儿庄大战和禹王山阻击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徐一鸣先生提供的线索,笔者翻开了《燕子埠镇志》和《彭城晚报》有关报道。《燕子埠镇志》记载:位于燕子埠镇南端的古村落棠棣埠,居住大户人家张氏家族,从元初就定居此地,曾有青砖灰瓦房十几进院子、三个石牌坊。现存五间“堂屋”(即腰屋),它承载着诸多历史信息,具有重要之文化价值:一、北屋是中国现代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遗址之一。1、1938年春,抗日战争台儿庄大战时,李宗仁、白崇禧等高级将领的前线指挥部就设于此处;2、1948年10月,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碾庄圩)的后方伤兵医院设于此院。二、北屋主人张之迎是开明乡绅,革命之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之迎多次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支持其长子张轸亭于1938年9月参加18集团军(钟辉指挥的)南下支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时任第七纵队15军19师57团团参谋长;次子张以銮参加八路军,曾为上校。张轸亭后又送独生子参加抗美援。
为了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笔者查阅了《邳州古村张氏族谱》、《全本徐州志》,并专程到燕子埠古村落棠棣埠张家旧址,访问了94岁高龄的张家族人张以金,结合张家后人张可银的讲述,还原了一些历史记忆。
“棠棣”得名于《诗经•棠棣》中“棠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友爱之意。据《邳州古村张氏族谱》载,张氏始迁祖张庸(配曹氏,子六),元初从河北省清河县徙居邳州古村(今车辐山镇老古村)。因元、明战乱,二世至六世张氏先祖失讳,七世太伯祖张举迁居古村,后裔为长房;七世太叔祖张金(配口氏,子二)居住棠棣埠,后裔为二房。由于二房后裔多,外出流寓,加之明末水患,长房九世大贝次子张文斗迁居棠棣埠。“棠棣兄弟”当指“长房”、“二房”。至今,“长房”后裔居住西棠棣埠村,“二房”二裔居住东棠棣村。
棠棣埠张氏家族鼎盛时期,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先后出了10个监生、1个拔贡、6个武生、1个举人、2个武拳、2个候补州同、1个知县。《徐州府志•邳州志补•列女传》记载:张家村中,东、西、中分别建造“前制建坊”、“守节建坊”、“后楼建坊”三个石牌坊。由此反应出张氏家族往日的气派和兴旺。
后来,张氏家族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渐衰落。1956年,新中国第一次文化普查,棠棣埠古村落及石牌坊群“被列入江苏省文化保护单位”。1966年,棠棣埠张家三座清代石牌坊在“破四旧”中化为两窑石灰,村前明代张家祠堂、寺庙被毁,村西北几片百年松树林也遭砍伐。
笔者来到棠棣埠村,已看不到张氏家族往日的繁荣华贵之景象,只看到残存的五间清朝建筑“棠楼”,与周围环境很不协调地兀立在村子中央。据《举燕子埠志•古村落》记:“土改”时期,张家有两处五进和一处三进院落,后分别用作公社粮库、供销社代销点、乡公所(后改为大队部)和小学。20世纪80年后,随老宅倒塌和不断盖新居,迄今全村仅幸存五间后楼,即“棠楼”。
采访中,我们有幸见到了94岁高龄的张以金老人。他精神矍铄,头脑清醒,思路清晰,一提起当年打台儿庄抗日本的事,他显然很激动。他说:“打台儿庄那年,我15岁,当时张家大院有五进院子,前后有炮楼,四面有高墙,属圩里,我们住在圩外。一天来了很多当兵的,家家户户都住满了。还有开着轿车来的,黑颜色,一看就是当官的,住在院里,炮楼上架着机枪,四面围着兵,把得很严。后来才知道,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办公室安在张家的院子里,指挥前线打仗。这里是通往台儿庄的要道,能进能退,不远不近,很适合安营扎寨。后来又听说,孙连仲将军也来住过,蒋介石也来过,只是听说,俺老百姓也见不着。”老人顿了一会,接着说:“后来淮海战役打碾庄的时候,这里又成了后方医院,从前线运来很多伤兵,都是些伤胳膊断腿的,个个血头血脸,又喊又叫,怪可怜的。”
说到这里,老人很深情地说:“打台儿庄时,台儿庄是火线,这里是前线,仗在台儿庄打,令在这里下,打好打孬这里说了算,这可是个有贡献的地方。打碾庄子的时候,这里又成了后方医院,抢救了那么多当兵的,有的又回了前线,有的送到后方大医院,这里是个光荣的地方。一定不要让后人忘记,要记住小日本带来的苦难,要记住李宗仁的功劳,记住那些先烈,也要记住俺这块土地。”
是的,在当时,张家大院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国共两党和全中国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这里发出的每一个战斗指令,都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这里的每一过土地,都印染着革命先烈的血迹,每一件文物,都记载着一段故事。历史不会忘记,张家大院曾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家大院既整个邳州大地,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是民族扬威不屈的精神高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们高兴地看到,张家大院所在的燕子埠镇,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穷乡僻壤,现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镇。楼房多了,道路宽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还建起了现代化的光伏发电基地和上海蔬菜延伸基地。再说张家大院的后人,也是人丁兴旺,后继有人。从抗日战爭到解放战争,张家先后走出三位军人,都成了军官。新一代在党的阳光下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