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禅,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但是一说起“扶不起的阿斗”,那么熟悉的人必然多了很多。作为刘备的儿子,和刘备的志向相差太远,和刘备的谋略也差了好几个档次,因此,很多人都将刘禅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解读。
随着刘关张诸葛亮逐渐离去,蜀汉的实力明显下降,再也没有办法抵挡魏国的进攻,终于被灭国,而刘禅受到的待遇不错,被封为安乐公。而且司马昭对他甚是放心,觉得刘禅不会对魏国有任何威胁,原因就在于他在府门上写下了三个字。
一、刘备老来得子
刘禅的父亲刘备,和刘禅的反面教材完全不同,有着光复汉室的雄心壮志,而且善于打心理牌,因此笼络了一大批能人志士跟随着自己。从一个落魄卖草鞋的农民,最终建立了蜀汉,成为三国鼎立中的重要力量。
东汉末年,中原动荡,刘备也趁机拉拢了一支队伍,去讨伐黄巾军,这个时候的刘备,力量甚微,只能听命于其他诸侯。不过刘备很有能力,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就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下,硬生生地从寄人篱下到自力更生。
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又有很多的雄心壮志需要实现,所以刘备一生忙于战争,对于自己的继承者,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将大部分的经历放在了与曹操孙权的周旋之上。一直到46岁,才生下了唯一的一个儿子,取名叫刘禅。
46岁生子,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古代,一般男子十五六岁便已经结婚,在46岁的年龄,很多人的孙子都已经活蹦乱跳了。老来得子,刘备对这个儿子非常宠爱。在刘禅17岁的时候,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刘禅继位成为蜀汉的第二个皇帝。
二、刘禅能力有限
虽然已经是蜀汉的皇帝,但是正如俗语中所说的那样,“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能力实在太差,这个时期的国家大事,其实都是诸葛亮在操持,刘禅更多的是一个“傀儡”。除了能力之外,年龄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禅在治理国家方面也会有一些心得,但是离一个开明有能力的君主,还是差别很大。尤其是早期,在诸葛亮的扶持之下,刘禅可以说是得到了一个好老师的带领,手把手地学会了如何处理政治中的一切繁琐。
有人说,刘禅懂得君臣之道,不想插手诸葛亮管理事务,其实不然,刘禅只是忌惮诸葛亮的威名,而且确实很多事情没有诸葛亮那么精明周到。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也想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不过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比如任用宦官来牵制其他有功之臣,这种玩弄权术其实很打击将领的积极性。又比如放任姜维收复中原,这是对自身能力的过分自信,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三、三个字救了自己
由于国力相差太远,治国能力也不行,蜀汉的衰落成为必然,魏国的军队在公元263年进攻到了成都,刘禅只能向魏军投降。有人将其作为刘禅的功绩,说是为了避免百姓伤亡。这样的解释太勉强,若是怕伤害百姓,何必打打杀杀几十年。
而刘备一手创建起来的蜀汉,也终于在刘禅的手中灭亡,刘禅成为亡国之君,被魏军俘虏以后被押解回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其实,魏国对于亡国之君,还是有着戒备之心的,生怕他们密谋东山再起,因为刘禅的人身安全其实得不到保证,稍有风吹草动,可能就遭受杀身之祸。
不过刘禅为了让当时的司马昭放心,就在府门之上写下三个大字“中山寨”,司马昭是个聪明人,一看这三个大字,就明白了刘禅的心思,终于放下了杀刘禅的心思。
有人觉得不明白,就去问司马昭,司马说让他们将这三个字倒过来读,其实就是在山中的谐音,说明刘禅心中根本没有过问政治的想法,只想归隐山中,这样的刘禅当然就没有任何威胁,连司马昭都不再对他有任何怀疑。
刘禅的一生,一直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而存在,因为机缘巧合,成为刘备的儿子,但是他的能力和志向,又和刘备光复汉室的初衷相去甚远,可是封建时代的皇权传承,让他不得不担当其这种重任,最终失败,当然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