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因为范仲淹、王安石的两次改革,进士才成为科举考试的代名词
创始人
2025-06-17 21:32:10
0

自隋唐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以来,开科取士成为政府获取人才、收揽天下读书人之心的主要手段。宋太宗就曾说:“

朕亲选多士,殆忘饥渴,召见临问,观其才技而用之,庶使田野无遗逸,而朝廷多君子尔。”

赵宋开国,仍然延续和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取士方式,一是贡举,二是制举,三是学选。“

宋初承唐制,

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

贡举,最远可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制,是实行最为久远的考试方式。宋代的贡举一般包括进士、明经、九经、五经、通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科目,但其中

进士最为普遍、选拔的人才最多,“进士得人为盛”。

制举,非常设性考试制度,在国家需要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时,才会由皇帝下诏开制举考试。

学选,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层层考试,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官僚集团,一般以太学生为主。北宋的学选兴盛于王安石变法之后,南宋仍然保留。

考试选拔人才,目的在于为政权服务、为政治服务,因此选拔制度也会随着政治需要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

在北宋时期,先后两次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以期选拔的人才能够适应当时的政治需求。

一次是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的改革,另一则是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中的科举改革。两次改革对北宋的人才选举和政治走向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科举考试场景

【一】宋代进士科怎么考?

宋初沿袭唐代的制度,贡举所设各科仍然较为齐全。但其实唐朝后期的考试就基本上只剩下进士、明经两科了,其他科目都被废弃。宋代虽恢复旧制,但无力改变风气,以至于

除了进士之外的其他各科逐渐被社会所轻视、抛弃,进士一科就逐渐成为贡举的主要科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针对进士科考试颁布了两项重要的规定《考校进士程式》、《亲试进士条制》,对进士科的考生选拔、考试程序、考试结果等进行了规范。考试频率由初期的一年一次,到宋仁宗时改为两年一次,宋神宗时又改为三年一次。

(1)考试内容

在改革之前,进士科考试内容包括:

①作诗、赋、论各一首,②针对时事的策论五道,③按照《论语》帖经十帖,④笔试十道出自《春秋》或《礼记》的问答题。

值得一说的是“帖经”,其含义是把举子平时所读经书,选取其中某一页,遮住几个字,然后让举子把所缺的字背出来,并解释上下文的含义。主要考试举子的背诵功力,在宋太宗时期曾经废止,后又很快恢复。

《宋史.选举志》: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凡《三传》,一百一十条,凡《开元礼》,凡《三史》,各对三百条。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凡明法,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

(2)应试程序

应试程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秋试、省试、殿试。

① 秋试

各县将辖区内品信、学识优异之人,推荐保送给所在地州。州长官及副长官进行复核,确认各县保举之人不存在德行缺失和其他劣迹,然后送往各路考试官。

针对各州送来的举子,

各路在秋季先举行一次考试(秋试)。经考试合格的士子,由各路上贡或者推举给礼部。秋试合格的士子,一般也称为“贡士”或“举人”。

② 省试

全国各地秋试合格的贡士、举人,冬季前往京城礼部报道,等到

来年春季礼部将举行考试,即所谓“省试”(礼部代表尚书省主持考试),也叫“春试”。

考试合格者,则进入下一轮考试,也就是“殿试”。省试第一名,成为“省元”。如果在省试中,发现文理不通的,即视为作弊。要追究各路秋试主考官的责任。“若省试而文理纰缪,坐元考官”。

③ 殿试

唐代的殿试只是偶尔为之,宋初也没有殿试程序。到了宋太祖开宝年间,有省试落第者声言考试不公,因此皇帝亲自主持覆试,也就是殿试,从此之后成为定例。

根据《宋史.选举志》,

殿试成绩分为五等:第一等“学识优长、词理精绝”,第二等“才思该通、文理周率”,第三等“文理俱通”,第四等“文理中平”,第五等“文理疏浅”。

核定考试成绩等别之后,会有一个“临轩唱第”,也就是公布成绩授予称号的程序。一、二等称为

进士及第,三等称为

进士出身,四、五等称为

同进士出身。

殿试之后,就可以按照成绩分别予以录用授官,不必再通过吏部的考试了。

科举考试阅卷

【二】庆历年间范仲淹的科举改革

唐代以诗词歌赋为重点来取士,宋代因循旧制在考试内容上并未做太多改进,以至于造成所考取的士子倾向于浮夸和轻薄。同时,同时科举考试一考定终身,对于是否有真才实学,在北宋中期开始越来越受到质疑。

因此,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及加强与科举考试有关的教育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拜范仲淹为相。范仲淹随后开始了所谓的庆历新政,其中

关于科举和教育的改革政策被称为“精贡举”。

改革的核心要义,

一是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原来的的诗赋为主,变为策论为主,重点选取对时事有见解、经世致用的人才;二是加强学校教育,诏令各州县必须立学校,参加“秋试”的士子必须达到在校学习300天以上、学校操行评价合格的基本要求。

范仲淹的取士方法改革和学校教育改革,主要是针对当时西夏连年侵扰,北宋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深层次问题,期望通过取士制度改革,求得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改变“积弱”的局面。

然而,范仲淹和宋仁宗的改革决心和毅力都不够坚定,因此不到一年就罢相而去,改革也因此夭折。

范仲淹画像

【三】熙宁年间王安石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虽以王安石冠名,但其实归根结底是宋神宗的变法,因为他支持、推动了整个变法。

针对科举制度的变法和改革,也不例外。《宋史.选举志》说,“

神宗笃意经学,深悯贡举之弊,且以西北人材多不在选,遂议更法。”神宗对科举存在的问题弊病深有感触,尤其是西北边地抵御西夏的人才不在科举之中,让他觉得必须要改革科举制度了。

虽然苏轼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曾让神宗有所动摇。但是王安石的话,让他坚定了信心。王安石说,“

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

针对上述问题,神宗和王安石提出了改革办法。

一是顺应形势,裁撤本就不受重视的很多科目,

只保留进士科;二是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大幅度调整,主要

考经义策论,把帖经、墨义改为大义,变背诵为阐述,

不再考试诗赋;三是

增设取士渠道,用“三舍法”把优秀的太学生直接入仕;四是

新设明法科作为过渡,来不及改修进士科的士子,也不至于猝然改科无法考试。

科举考试科目的改变、以及考试内容的改变,影响极为深远。自此以后,宋元明清各代的科举考试,都只考进士科,而且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都以经义为主,只不过把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改为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而已。

所谓“三舍法”,就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部分,相应的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初入太学的为“外舍生”,每年考核成绩一、二等的学生成为“内舍生”,“内舍生”则修学两年后考试合格升级为“上舍生”。

“上舍生”毕业时,由朝廷安排主考官进行考试,类似于“省试”。考试成绩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毕业生等同于进士合格者。

“三舍法”开启了学选制度,几乎把取士的权力和标准,都统一到政府的框架内,对于加强集权统治、统一思想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宋徽宗蔡京当政时期,一度用“三舍法”取代了“进士科”,但南宋又恢复了进士科。

王安石画像

宋代上承隋唐、下启元明,其考试制度在隋唐的基础上大幅度改革,对后世的考试制度影响至深。尤其是宋神宗、王安石的改革,独留进士科、只考经义的方式,几乎被后来的元明清全盘继承,影响接近千年。

相关内容

每周股票复盘:柏楚电子(6...
截至2025年8月22日收盘,柏楚电子(688188)报收于150...
2025-08-24 04:35:20
原创 ...
回顾历史,守望未来,欢迎来到【有观点大历史】精心整理、考据的二战珍...
2025-08-24 04:33:37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33篇
摄影:李鹏飞 安徽,诗情画意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诗词丰富。唐宋时...
2025-08-24 04:33:26
原创 ...
在二战后期,美国连续向日本本土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之...
2025-08-24 04:33:22
原创 ...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话题-朝鲜战争结束后,世...
2025-08-24 04:33:20
国内首次全套完整影印出版,...
“作为晚清时期创办时间较早、出版时间长久、规模宏大的中文期刊,《益...
2025-08-24 04:33:03
原创 ...
想必大家在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天子一怒就下令株连九族,“株连九族...
2025-08-24 04:32:40
原创 ...
当代中国正在实现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崛起,中国的实力规模决定了中国的影...
2025-08-24 04:32:40
原创 ...
衡量一件文物的价值绝对不能仅仅只看到本身的外在价值,可能这件文物是...
2025-08-24 04:32:11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开门见山,说三个人,都是明朝的。 林怀兰是名医,医术高明,曾经到过交趾(越南)。过关的时候,越南关将...
原创 谭... 前言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秋风瑟瑟,阴霾蔽日。 阴沉的天空仿佛在为即将上演的...
原创 马...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败退白帝城等等。马谡失街亭这件事被小...
原创 叶... 有个女人,曾信誓旦旦地说道:“如果我能活到200岁,整个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她被称为是西方国家...
原创 苏...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头顶一块布,天下我最富”说的正...
原创 谈...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源于尼罗河畔。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的感情,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与崇拜,又像信徒...
原创 “... 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不俗的辉煌成就,其中的唐朝则是中国第一个繁荣鼎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对外交流频繁,来往...
原创 若... 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曾联手对战过吕布,结局是不分胜负,惹得刘备亲自前去助阵,令天下震惊:吕布也太强...
原创 以... 东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少善于防守的武将,他们凭借城池的坚固,发挥自身的潜能,取得了常人难以相信的成...
原创 唐... 说起唐玄宗逼哥舒翰出潼关作战,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正是由于这件事,导致了后面的灵宝之战,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