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隋唐两代为何都要远征高句丽?其实,是这个国家非灭不可
创始人
2025-06-15 12:04:10
0

隋唐四位皇帝,连续征战高句丽,直至其消亡。其中,尤其以隋炀帝三次讨伐被后人评述最多,认为其“毫无必要”劳民伤财且亡了国。而这四位皇帝无论韬略还是才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是出类拔萃者,那为何苦苦执着于这么一个边陲“小国”非得铲除不可?

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很快完成了中央集权和扩张,之后,终止了与曹魏的盟约,都城毁于曹魏的反击。不过,很快复兴,大约在公元404年左右,其疆域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就以李世民的那句“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来剖析一下。

首先,从它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来分析。

此地可攻可守,极盛时军队有60万人,曾趁中原内乱逐一占领了汉四郡,并不断蚕食东北及辽东等地。更有甚者,其常常联合中原王朝周边的扶余、突厥等以形成牵制之势。

比如:在隋朝一统北方后,高句丽就联手陈朝及北方突厥攻击隋朝。可见,这么一个“不安定”因素,就等于是家门口的一个暗雷,注定会被消灭。

其次,它的野心也让人“坐立不安”。

后人有分析,该国因多次违背自己的“朝贡”承诺,甚至还多次挑衅隋朝,结果终于遭到了隋朝的出兵打击。其实,国家之间的“虚虚实实”,只要能保证明面上不难看,基本就会无事。但是,从两国能够爆发战事中就可看出,这个国家的“战略”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其实力弱时它用“结盟”或“臣服”来保全自己,一旦有反击机会它绝不会放弃。分析高句丽几百年的历史,随处可见这样的事例。所以,任何一个有洞察力的皇帝都不会任由这种国家“强大”。大家相安无事倒好,可一旦暴露出“侵略”意图势必会坚决给予反击。

再者,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终究是中原王朝的一个“威胁”。

隋唐期间多次出征,隋朝就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胜利。隋文帝期间,高句丽对辽西发动进攻被击退,第二年,隋朝发兵,只是雨季加上海上大风,还没开战人员就损耗大半。于是,不得不折返,此举还被高句丽嘲笑了一番。

之后,到了隋炀帝时期,杨广第一征,国内耗费巨大,战事也以惨败告终。第二征,由于杨玄感造反,最终不得已撤兵。第三征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高句丽国内也不太平,其王“诈降”,杨广相信了他的“骗局”班师回朝,结果,隋朝亡,高句丽还在。

隋朝的“前车之鉴”,给了李世民“警示”在前,再加上,新罗“控诉”它断了其与唐朝通路,又拒绝唐朝的“停战”要求,这更是给了唐朝发兵的借口。

贞观十八年(644)开始,唐朝正式开启了征服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李世民亲征,随后由于天气转冷,粮草不足班师,战绩却远胜于损失,消耗了高句丽的大量兵力。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且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可见,高句丽损失惨重。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到668年九月,高句丽被平定。贵族、多数富户和十万百姓迁入中原,部分留在辽东,其余并入突厥、新罗。200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王氏高丽”,但此“高丽”非彼“高句丽”。

前文是站在隋唐的立场上来看待高句丽,若是立足于高句丽自身分析,它又有哪些致命的错误?

首先,错将“诚信”当儿戏。

自汉以来,儒家就成了治国之本。高句丽曾被曹操教训过一次,但依旧看轻中原王朝的“规矩”。尤其是隋朝的几次失败,更让其认为中原军队不过如此。如此喜欢“背信弃义”的国家,军事实力又不弱,怎不会让他人“警觉”?说句不好听的话,高句丽是自找的。

其次,破坏了中原王朝安定团结的局面。

当初,周边的小国不少,大家奉行“各自为安”,倒也太平。如果,不是主动亮出自己的“爪牙”,有谁会整天惦记着这么一个“角上小国”?没有人会不介意自己的“东西”被人抢了,还是“明抢”。当然,隋朝的讨伐失败,无疑助长了其嚣张气焰。所以,到了唐朝时期,如果不及时遏制,一定会蔓延。

战争,其实都是为“利”。对于高句丽,是为了其王朝的扩张和疆域的扩大。而对于隋唐,则是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固和大局的安定。看似出发点“不同”,可是,交集的问题却是一样的——争霸中原。只是,高句丽后来遇上了唐朝。

那么,为何现在有不少韩国人非得将自己看成是高句丽的后人?

不谈民族不同,就是在历史上,真正的韩国祖先新罗和百济没少受高句丽人的欺负。想来,应该是大家都希望有个厉害的老祖宗吧。

其实,历朝历代的战争,不管是民族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利益所趋。除此,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若没有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那国家的统治可想而知;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放任自己的边境被侵略不管,那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正如唐太宗所说:“不遗后世忧也。”若高句丽不灭,也许忧虑的不仅是唐朝后世,而是整个华夏的后世。

所以,不管从利益还是整个国家的发展,远征高句丽都是历史注定的选择。

参考资料: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隋书·帝纪第四》、《资治通鉴》】

相关内容

每周股票复盘:柏楚电子(6...
截至2025年8月22日收盘,柏楚电子(688188)报收于150...
2025-08-24 04:35:20
原创 ...
回顾历史,守望未来,欢迎来到【有观点大历史】精心整理、考据的二战珍...
2025-08-24 04:33:37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33篇
摄影:李鹏飞 安徽,诗情画意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诗词丰富。唐宋时...
2025-08-24 04:33:26
原创 ...
在二战后期,美国连续向日本本土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之...
2025-08-24 04:33:22
原创 ...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话题-朝鲜战争结束后,世...
2025-08-24 04:33:20
国内首次全套完整影印出版,...
“作为晚清时期创办时间较早、出版时间长久、规模宏大的中文期刊,《益...
2025-08-24 04:33:03
原创 ...
想必大家在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天子一怒就下令株连九族,“株连九族...
2025-08-24 04:32:40
原创 ...
当代中国正在实现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崛起,中国的实力规模决定了中国的影...
2025-08-24 04:32:40
原创 ...
衡量一件文物的价值绝对不能仅仅只看到本身的外在价值,可能这件文物是...
2025-08-24 04:32:11

热门资讯

美国西部的印第安文化 1892年怀俄明州印第安保留地Washakie Ft.Washakie的Shoshone印第安人 ...
原创 李...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清晨,晓日初升,大唐帝国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带领一干亲信...
原创 岳... 在南宋与金国的百年恩怨中,一个家族的故事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历史的长夜。从岳飞部将孟林,到其子孟宗政...
原创 苏... 苏德之战,苏联军队537万人被俘,为何最后反败为胜?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苏德战争之所以被苏联称为卫国...
原创 美... 中华古代有一句话说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天下大势,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也一再证明这一点。而这...
古波斯历史上十二位伟大女性 古波斯(伊斯兰教之前)妇女几乎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在许多情况下,她们还享有更多的自由和福利。 作...
原创 负... 在封建时期,曾经涌现了很多晓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大将,他们跟随君主南征北战、保家卫国,为所选君主立下了...
原创 原... 哈喽,欢迎关注小编。每天为您带来一个历史小故事,或者介绍一位传奇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秦...
原创 赵... 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显著提高,为何还是打不过秦国? 赵国在长期与匈奴人之间的较量中在赵武灵王...
原创 《... 段鹏当什么官?他魏和尚就会当什么官! 其实光看一下段鹏的军人履历,你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李云龙对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