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颇受争议,其中名将李如松的一生是经历了人生百态,也成为了人们议论的对象。很多人认为平壤之战是万历名将李如松的巅峰之战,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结合历史资料,综合分析。
战役背景
1592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十四万大军,于四月十三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朝鲜军民望风皆溃,国王李昖放弃京城,逃到义州,接二连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下令组建援朝东征军,开赴朝鲜作战。日军第一军团由于后勤补给线拉长,加之朝鲜义军不断袭骚,已经逐渐失去继续前进的势头,又听说大明准备派重兵援助朝鲜,只好诈称求和拖延时间。明东征军总督李如松假意答允和谈,趁敌不备包围了平壤城,大战一触即发。
战役经过与结果
双方首先在牡丹峰、平壤城下进行了三次小规模的冲突,相互试探。
一月八日的早上,平壤攻坚战正式打响。李如松命令各部队专心作战。战斗开始之后,明军以炮攻城,据说“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火箭布空如织,火烈风猛,直冲城里,林木皆焚。”日军依托城池拼死抵抗,明军攻击受挫,于是李如松率领两百亲兵到城下,手斩一名逃跑的士卒,大呼:“先登者赏银五十两!”明军在激励下奋勇攻击,逐渐占据优势。战斗激烈时,李如松跳下战马“向前做登城状,身边众将见状一齐向前。”
经过一天战斗,日军损失惨重,日军见援军不至,便有意突围,冒着明军发射的弓矢炮弹侦察出一条具体的突围路线来。这时候的李如松为了避免继续攻城而加大伤亡,便派出使者要求日军统帅小西行长退出平壤城,达成共识后,日军狼狈南逃,后被明军伏击杀害,明军大获全胜。
在此次战役中,李如松不仅对战局做出正确判断,并且可以在战场上稳定军心,保持士气,在最后可以审时度势作出对将士最小伤害的决定,体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相比这也是大家盛赞他的原因。
下一篇:夜半锣声:清朝一桩离奇的失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