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的军事才华备受争议,他所面对的对手又是谁?在松锦之战之前,他并未与辽东的满洲军队交手,仅与农民军对峙。但这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辽东的满洲军队的实力究竟如何?以及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农民军的战斗力又如何?历史上明朝军队在合适指挥和充足军饷的情况下,即便是普通的军队也能轻松击败叛军。因此,明朝的灭亡不是单纯在军事上失利,而是深层次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因素的交织。天灾与腐败导致了农民的绝境,农民军不断涌现。甚至明朝军队也因为经济危机而难以为继,一些军队纷纷投靠农民军。农民军愈战愈勇,让明朝难以抵挡。这就解释了为何洪承畴在农民军面前连连获胜,却难以证明他的杰出统帅才能。
作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军队,洪承畴若想证明自己,需要与满清正面交锋。然而,事实却显示,他在军事领域并非出类拔萃。即便随清军入关并受到重用,他在政治上颇受器重,但在军事指挥方面并未得到应有机会。满清对他的利用更多停留在政治上,而非军事层面。他未能指挥大军,既非皇太极也非顺治皇帝给予过他这个机会。满清高级将领和皇帝深知,洪承畴或许在政治上有用,但在军事战略上并非得力之才。特别是在1639年到1642年的松锦之战中,洪承畴的实际表现暴露了许多问题。
有人将松锦之战的失败归咎于崇祯盲目催战,以及洪承畴毫无准备。然而,在崇祯皇帝询问洪承畴对平辽对策时,他提出需15万兵力和一年军饷。这实际上暗示了他的推测:只要明朝能在辽东战场集结15万兵力,他就有机会战胜满清。他希望明朝提供一年军饷,这会给他将战争胜利坚持到最后的希望。然而,他对胜利的期望是什么呢?洪承畴在战役中的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1641年7月之前,洪承畴一直未能迅速赶赴锦州外围,其主力部队仍在数百里外的宁远徘徊。在整整两年半的时间里,洪承畴并未打算直接与清军硬碰硬。他的战术目标只是在锦州外围积聚重兵,迫使清军也在此布阵,以耗费时间。然而,他并未料到的是:明朝在锦州外围坚持了两年半,经济崩溃,但满清仍能继续战斗。当崇祯皇帝下令让洪承畴出战时,他率领13万大军赶赴锦州外围的松山城,但他的表现令人瞠目。
在皇太极的主力赶到锦州之前,洪承畴的13万大军竟无法突破多尔衮设在锦州城外的包围圈。他未能阻止满清军队设立的封锁线,并在洪承畴驻扎的地方挖掘了长达30里的封锁沟。即便有数倍于对手的军力,他也未能冲破清军的封锁。更让人费解的是,当清军在明军撤往宁远的道路上设置三道封锁线时,洪承畴竟然未注意到自己的后路已被切断。
可以说,洪承畴在政治上有过辉煌,但在军事领域的成就却不足以媲美当时其他优秀将领。历史证明,他并非在真正的战场上解决锦州危机的料。他对自己手中的军队和自己的能力都缺乏信心。在整个战役中,他的行为说出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