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
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然后发现,身边的人越多,越难以有朋友。
你敷衍我,我忽悠你,一段感情就过去了。
不知道哪个名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想与所有人交友的人,不是任何人的朋友。”
果然如此,把太多的人请到生命里,那往往是别有用途,不是朋友交际。
如果你混到最后,一个朋友都没有,那多半是没有人情味了,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01
单向奔赴的友情,迟早要弄丢。
脱口秀演员童漠男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没有一个人感觉自己真的被讨好了。”
人与人交往,需要礼尚往来,不管是言语,还是吃喝、送礼、帮忙。这是理想的状态。
可惜的是,你认为的互动,往往是一场单向奔赴。等你醒悟过来,就不再去讨好谁了。不如讨好自己。
第一种情况:你总是讨好别人,别人觉得理所当然。
唐朝的韩愈,看过李绅写的文章,很是欣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俗易懂的诗句,让无数的人共鸣。
当韩愈得知李绅第二次参加科考时,主动联系副主考官陆傪,多番举荐。
很快,李绅就中了进士,入朝为官。
令人诧异的是,李绅并不感激韩愈,并且在朝堂上,弹劾 韩愈不懂工作规矩。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好心帮人,但是却被讹上了;或者人家一次次索求,认为你那么有钱,有地位,就应该帮一把。
帮忙,在对方眼里,就是你的责任。
你忽然想到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当你慢慢收起你的善意的时候,你的人情味就淡化了。毕竟,讨好别人,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必了。
第二种情况:别人对你的好,并不是你想要的。
有人说:“富贵招朋友,困苦识知己。”
走进社交场,我们是希望遇到朋友的,若是有一个人,可以拉自己一把,就很好了。
真有人拉你走,却发现对方给的,不是你想要的。或者对方拉你一把的动机,不够纯粹。
多年前,我刚刚走出校门,有亲戚办了木材加工厂,让我帮忙。至于工钱多少,亲戚没有说。
我想,亲戚关系在,总不会亏待我吧。
一个月之后,身边的人拿到一千多的工钱,我只有几百。可是我们干活,分明是一样多的。
俗话说:“打工不打亲戚工,耕田不耕丈人田。”经历过一次,就懂了。
当感情和利益牵扯到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管亲戚还是朋友,都不怎么好交往。不如和陌生人在一起,直接谈利益。
我们也会认为:“买卖不成仁义在。”但是很多买卖,不成功,仁义也不见了,甚至反目成仇。
02
没有朋友的时候,学会为别人撑伞,别问结局。
任何一种感情,要变得温暖,要持续很久,就要双向 奔赴。
在《三联生活周刊》网络平台 上看到一个例子。
一位姑娘在外地打工,租住的房子很便宜。
夜里,她牙痛,就用手机点了一份药。
送药的外卖小哥,急匆匆赶到她所在的区域,绕了好几圈,也没有找到房子的楼梯间。
她主动联系小哥,说:“你就在门口的小超市等,我下楼来找你。”
两人见面,外卖小哥一个劲地说:“抱歉,我找了好久,还超时了。”
姑娘说:“没事的,这里是城中村,确实不好找。”
彼此相视一笑,心里暖暖的。
一个从药店送药过来,一个下楼去接。因此一小段感情,就留住了,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匆匆走过半生,就会发现,朋友不是永恒的,而是某一个时间段遇到的彼此真诚相待的人。
混到后来,没有朋友,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自然聚散。
因而,聪明的人不会苛求朋友多少,更不会苛求朋友一路跟随,习惯了“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北宋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 被贬。很多老熟人,都跟他划清界限,怕被连累。
当苏轼去黄州的时候,一个叫陈季常的朋友,为苏轼接风洗尘。
他们还常常喝酒,感慨人生。以至于陈季常的妻子,都心怀恨意了,留下了“河东狮吼”的典故。
苏轼在《方山子传》里,记录了朋友见面的场景:“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苏轼离开黄州,再次被启用,陈季常却不讨好处,继续过隐居生活。
是的,有一种深情,那就是——你过得不幸福,我陪你,我帮你;你过得幸福,我不打扰。
如果你习惯了帮人撑伞,等天晴的时候,又习惯了收起伞,各自走路,说明你是一个深情的人,只是不会说出来。
转身不是无情物,恰是无情最有情。把真情藏在心底,用平静的态度待人,那么你一路上没有朋友,或者弄丢了朋友,生活仍旧很美好。
03
人活一生,可以没有朋友,很长时间独来独往,但是不能没有善意。
离开的人,恕不远送,不给自己添悲伤;靠近的人,不管刮风下雨,都去接一程。
作家村上春树说过:“如果你一个朋友都没有,那么恭喜你,证明你已经成熟了。”
确实如此,当我们经历了聚散,却不怨恨离开的人,也不责怪唯利是图的人,往后的日子,会一直心静如水。
有一天,你放下了人情,不再委屈自己。
有一天,你深藏了人情,不再喜形于色。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