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储能“降速”,引发行业震动
今年一季度,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出现历史性下滑。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投运规模仅为5.03GW/11.79GWh,同比下降1.5%和5.5%,自2022年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个转折点,引发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关注。
究其原因,政策变化是关键因素。2月9日出台的“136号文”取消了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要求,打破了此前多年政策驱动的扩张逻辑。在实施细则未明确之前,不少企业选择暂缓决策、观望市场。加之一季度本就是传统淡季,叠加建设周期因素,使得装机数字显著承压。储能企业人士坦言,项目招标活跃度下降,投运项目存在搁置风险,短期内行业面临不小压力。
二、结构分化,电网侧逆势增长
尽管整体市场略显低迷,不同场景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其中,电网侧独立储能逆势增长,新增装机规模达2.63GW/6.48GWh,占比达52%,同比增长超过60%。张家口、衡水等大型储能项目成功并网,反映出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需求持续释放,独立储能作为“电力蓄水池”的作用愈发突出。
而电源侧和用户侧则表现逊色,特别是电源侧同比下滑达三成。用户侧受到安全监管加强、消防改造等非技术性成本上升的影响,投资难度和风险显著加大。原有的峰谷套利逻辑也面临收益压缩,在产品价格不断下探的背景下,项目回报率受限,投资意愿自然降低。
三、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内核
下滑只是短期现象,行业中长期仍然乐观。一方面,政策调整意在推动储能回归市场本质,从“配角”变为“主角”。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容量电价机制等逐步落地,储能将从提供配套功能向创造独立价值转型;另一方面,储能行业将步入技术和服务竞争的深水区,企业之间的差距不再仅仅是规模,而是系统效率、成本控制、商业模式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系统能力。
据预测,今年全年新增储能装机有望突破30GW,整个“十四五”期间行业年复合增速仍有望超过100%。到2030年,在理想场景下,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有望达到291GW,行业前景依旧广阔。
结语:一季度下滑不意味着“刹车”,而是储能行业驶入一个更高质量、更重技术的新赛道。从“要不要装”到“值不值得装”,从“规模扩张”到“精细运营”,新型储能的下一程,正在重新定义。对真正具备核心技术与商业逻辑的企业而言,机会正在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