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我国的经济史上,只有三件划时代的的大事。
一是苏联援华的156工程,一个是改革开放的家庭承包制,另一个就2001年中国入世。
除此以外,其他都不足道。
在这三者中,又以中国入世最为艰难。
其中从谈判到签约,足足花了15年,历经两任领导、四任谈判代表,最后却悲催地发现,我们谈破嘴皮子,都没有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句话好使。
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入世最大的功臣其实是克林顿。
那真实情况,真的如传言所说的那样吗?
克林顿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又叫关贸总协定,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为了避免贸易冲突成立的一个组织。
战后各国为了恢复经济,纷纷树立贸易壁垒,导致复苏受阻。
有些国家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同归于尽,为了避免造成双输局面,各国于1947年在古巴召开会议,商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关税标准,而中国是当时受邀参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组织的重要性。
与会国家甚至连一个联合声明都没搞出来,它是在后来几十年,随着世界贸易爆发性增长,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而我们当时也不在乎这个组织,于是就任由它闲置了几十年。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才想起了关贸总协定这个老古董。
所以我们当时管加入关贸总协定,叫复关而不是入关。
通常的说法,是认为复关开始于1986年,但实际上真正的复关,在1983年就已经开始了。
1983年,中国政府曾派一个叫作邱文敏的人,带领代表团先后访问了巴基斯坦、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家。
这次环球访问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这些国情与我国相类似的友好国家取经。
取入世之经!
代表团的访问成果是丰硕的,他们从这些国家中,得知了很多有关于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细则。
但最为重要的是,从这些国家口中,他们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复,那便是入世确实可以极大的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虽然其中难免有阵痛,但是好处也是巨大的。
故这次访问最大的成就,就是坚定我国政府加入世贸的决心。
在经过三年的认真研究和精心准备后,我国在1986年正式向关贸总协定提交复关申请。
为什么选择1986年呢?这主要是因为到了这一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用完了。
更准确地说,当时光有改革没有开放,而改革最大的红利,就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的粮食增长。
到了1986年,爆发式的粮食增长开始放缓,由之带来的经济拉动效果很不乐观。
事实上,自1986年-1991年这五年间,中国经济一直都不怎么景气。
如果不及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改革开放这条火箭,就会在燃料耗尽之后戛然而止。
可惜的是,当时外部环境对我们并不友好。
弋尔巴乔夫
首先是苏联方面,彼时弋尔巴乔夫刚刚上台,苏联崩溃的序幕已经开启。
美国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拉拢中国抗苏了。
相反,中国开始日渐成为美国打压防范的对象。
这一切,还得拜我们的邻居日本所赐啊!
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巅峰期,整个美国产业被日本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日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完全来源于他那铁索连舟般的举国体制。
所谓举国体系,基本上就是弱化版的计划经济。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体制,跟日本颇为神似。
一个日本就已经让美国人焦头烂额,再来上一个中国,还让不让美国人活了?
所以说,当年美国人对中国的潜在威胁,是有很清晰的认知的。
正因如此,美国人才一口回绝了我们的提议。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他们想要通过拉拢欧洲和澳大利亚这些第三方国家,来壮大声势企图逼美国就范。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个由美国人主导的体制里,所有国家加在一起,都没有美国人说话有分量,白白浪费了诸多外交资源,终究也只是在做无用功罢了!
到了1989年,整个谈判更是因为美国企图颠覆我国政权的卑劣举动,陷入了僵局。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西方国家才再一次恢复与我国谈判的兴趣。
但是情况仍然不乐观,因为美国这头拦路虎,还是严重缺乏跟中国合作的意愿。
毕竟当时人家刚刚打败了苏联,正如日中天,它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干掉中国 。
作为世界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还是跟着苏联一起下去为好。
所以那几年,老美对我们的杀机极重,银河号事件、黄海对峙危机、第五次台海危机接踵而至。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克林顿的第一个任期内。
明白了这些,你还能说克林顿对华友好吗?
事实上,直到克林顿第二个任期,他对中国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而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两个。
第一是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市场化转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南方谈话虽然确立了基调,但西方绝不会因为你说了一通话,就对你放松警惕,从谈话到真正落实,需要时间来检验。
到了克林顿第二个任期的时候,由南方谈话带来的发展成果,已经非常瞩目了。
美国对于中国自行转变体制,有了些许憧憬。
克林顿
第二个原因,则是美国发现使用武力逼迫中国就范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无论是黄海危局还是台海危机,中国方面都展现出了宁死不屈的姿态。
这让美国明白,想要兵不血刃把中国变成第二个俄罗斯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软刀子杀人进行和平演变,不失为一条对策。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欧盟崛起了。
这是九十年代让美国人最头疼的问题。
原先的欧共体,在吸纳了苏联的东欧成员国和南斯拉夫国家之后实力暴涨,已经隐隐威胁到了美国的经济地位了。
如果欧盟把中国给拉拢过去,那对于美国而言将是不可承受之重。
适当地给中国抛一个诱饵,吊住这条东方巨龙,不失为一条缓兵之计。
但此时的美国,仅仅只是把中国当成一个观察国来看待而已!并没有下决心,让中国加入世贸体系。
因为美国还是没有,必须要让中国加入世贸体系的理由。
毕竟当时美国才刚刚消化完冷战红利,互联网革命方兴未艾,正是春风得意、游刃有余的时候,对中国没什么迫切需求 。
而最让美国人心怀芥蒂的,还是中国的经济体制问题。
别看美国人天天鼓吹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但是他很清楚,单纯的市场经济绝不是人间正道。
因为后发国家要追赶先发国家,必须要在效率上下功夫,而要追求效率,就意味着不那么市场,不那么公平。甚至要采取一些行政色彩浓厚的措施,来搞不公平竞争。
唯其如此,你才有机会在敌人占据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搏一个后来居上。
相反,你要是跟人家采取一样的市场体制,去搞“公平竞争”,那你永远都没有办法在这条赛道上追上人家。
所以美国人恨不得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变成市场化国家。
这样一来,他制定的等级秩序就可以千秋万代了。
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举国体制,天然就有着后来居上的优势。
因为他可以通过行政命令为纽带,将全国资源堆积到某一个产业,帮助他实现突破。
这也是后发弱小国家,能够追上先发国家的唯一路径。
美国作为与苏联斗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老对手,又加上有韩国朴正熙、台湾蒋介石父子,以及新加坡李光耀的发展案例在前面,美国人比谁都明白这套体制的可怕之处。
朴正熙
所以美国是绝对不会,也不可能愿意让中国,这个还没有完全进行市场化、私有化的国家,进入世界贸易体系。
当然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就不断有外国资本涌入中国。
美国人早就已经发现了,中国市场所蕴含的红利。
美国要的并不是永远将中国排斥在门外,而是要将中国改造之后,再把他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1989年,美国煽动一些妖魔鬼怪试图颠覆红色江山,其目的便是如此。
和平演变失败后,当时如日中天的美国,便想通过武装胁迫的手段从外部逼迫中国。
但是,无论是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4年的黄海危机,还是1996年的台海危机。
中国政府在面对美国欺凌的时候,都摆出了寸步不让的战略姿态。
这让美国不得不重新掂量一下,跟中国这个拥有核武器的五常国家一旦闹翻,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而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又是否合算呢?
因此,在前一个任期跟中国幺蛾子不断的克林顿总统,在他1996年的第二个任期之后,开始180度大转弯,寻求在入世谈判方面跟中国接触。
克林顿之所以姿态突然放软,除了威逼利诱拿我没办法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1992年的时候,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中国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改革又向市场化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要知道,在1992年之前,中国官方对于市场经济可谓是讳莫如深啊。
当时的提法叫做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市场经济只能作为计划经济的一个小小补充而已,不能够作为主体去运行。
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明确了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资本主义也搞过,比如罗斯福新政。
同样的道理,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市场经济也可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嘛。
这场谈话,基本上等于把市场经济的名分给定下来了。
中国经济被邓小平注入动力后,再次起航。
到了克林顿第二个任期的时候,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得比较远了,成果也非常明显了。
这才是克林顿愿意跟中国接触的原因,不用他们逼迫了,中国已经在自我改变了。
但是,即使如此,美国也依然没有完全松口。
原因很简单,你的确有诚意,但还没达到我的预期目标,你的公有制依然占据经济的主体地位。
这时候,一内一外两个因素的出现,让克林顿不得不放低门槛。
内因是中国需要市场化改革方面,释放出更多的诚意。
因为就在1997年,以索罗斯为主导的西方资本集团横扫东南亚,导致中国的外部市场急剧萎缩。
索罗斯
要知道,当年在美国设定的世界分工体系中,东南亚的等级还在我们之上,是我们重要的贸易出口对象。
东南亚这么一垮,我们的外贸订单顿时萎缩,大大小小的外贸企业哀鸿遍野。
一般来说,外贸萎缩,就应该贬值货币促进出口。
但是当时中国的朱总理为了表示中国的决心,坚决不让人民币贬值。
此举既让我们渡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赢得了东南亚国家的口碑。
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惨重的。
代价之一,就是原本就问题多的国企大规模倒闭。
从1998年开始,国企倒闭浪潮足足持续了五年时间。
而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没有强行出手相救,而是抓大放小,整合事关国计民生的命脉企业,而其他的小国企,则全部交给市场去优胜劣汰。
此举虽然造成了很大的内部冲击,但也间接的让西方看到我们的改革决心。
至于外部因素,就是欧元的横空出世。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其实不是我们,而是欧盟。
欧盟在吞并了苏联遗留下来的东欧遗产之后,实力暴涨,成为了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存在。
到了1999年的时候,更是成立了欧元跟美元分庭抗礼。
也就是在那一年,在克林顿的力挺下,犹豫不决的美国国会才终于松了口,于11月同意让中国入世。
究其本意,无非就是拉拢中国,平衡欧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克林顿一直说他最后悔的,就是让中国入世,其实哪里有什么好后悔的。
如果没有中国入世带来的红利在支撑着,他美国能那么轻松打垮欧盟?
世间的事有所得,必有所失。
你去享受了中国入市带来的红利,那就必然要承受其带来的后果。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