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有精选的几只股票,推荐您了解下呢!”接到这通电话后,福建厦门市民老杨很生气,直接挂断电话,把来电号码拉入“黑名单”。让老杨想不通的是,现在的骚扰电话都像“长了眼”一样,对自己的需求“了如指掌”。不久前,老杨下载了一款炒股软件,当天就接到了荐股电话,此后类似骚扰电话层出不穷,一天至少四五通,多的时候十来通。(1月10日新华视点微信号)
骚扰电话也让北京市民李先生不堪其扰。“不接怕错过工作电话或快递电话,接了后也屏蔽、举报过,但没啥效果。”李先生说,这些骚扰电话由机器人拨打,会不停更换“马甲”来电,即使“拉黑”也没用。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400余条有关“使用机器人向用户拨打骚扰电话”的投诉。有的用户反映“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一个由机器人拨打的骚扰电话”。
骚扰电话太多是不争事实,人们不胜其烦。资料显示,在2023年三季度骚扰电话投诉中,94.5%与商业营销相关,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贷款理财、欠款催收与房产中介。据“电话邦”统计,在电信运营商推广“骚扰电话拒接”服务、且主动拦截数百亿次情况下,5年间飙涨237%,每年骚扰电话总量大概率突破1000亿次。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不少操作指引和技术规范,运营商经过一轮又一轮整治,骚扰电话却如打不死“小强”,且“骚扰”越来越“精准”,防不胜防,给人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感觉,似乎“魔”总是胜“道”一筹,让人无助无语,万般无奈。
骚扰电话为何总是“魔高一丈”?简而言之,一是商业推销需求长期存在,骚扰电话成本较低,在经济利益驱下形成产业链,骚扰方式变化多,治理起来难度很大;二是身处AI时代,公民信息保护难度越来越大,泄露重要信息风险日趋增加,为“精准”骚扰提供有利条件;三是“有形之手”监管针对性不足,“出手”时机滞后、力度不强,导致“道高一尺”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天量骚扰电话可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实实在在“真金白银”,而且很多骚扰电话就是运营商在推销本公司“优惠套餐”“积分兑换”等,可谓近水楼台先“骚扰”。换言之,各大运营商其实是骚扰电话最大收益方之一。这种情况下,既是“运动员”又兼“裁判员”,期待运营商拦截所有骚扰电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由此可见,要有效治理骚扰电话,有关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在准确解剖问题“病灶”基础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推进全链条治理。特别是明确电信运营商主体责任,即:治理骚扰电话最大责任人。要求它们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履行好社会责任,切勿贪小失大,而应以身作则、担当有为,加快技术迭代,动真格实现全方位拦截。只有这样,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让更多骚扰电话被过滤消失,还广大用户以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