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积极部署校企对接“人工智能应用”就业育人项目,旨在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对接。对于高校而言,这为其提供了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契机,能让教学更贴合实际需求,培养出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参与项目,可提前锁定优秀人才,满足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求。对于学生,更是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项目,提升实践技能,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助力他们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大展拳脚。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推动高校加快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需求、就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更好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
此次项目征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校企人力资源提升三类。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人才需求及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以提升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岗位认知、实习实践和就业能力,促进用人单位相关领域人才挖掘、技术升级、创新发展。
4月底前,用人单位可随时注册登录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提交“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指南,发布项目合作需求。教育部将及时推广发布,组织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接,尽早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立项实施。
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自2021年启动实施以来,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合作、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求职招聘等合作,推进校企人才精准对接。目前,项目已成功实施三期,累计2400余家用人单位与2000余所高校对接合作,完成项目立项4.5万余个,惠及学生超过620万人。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李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