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开发银行首席业务官、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刘培勇,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主要负责人李夺,招商银行公司金融总部总裁侯伟荣,江苏银行副行长罗锋,青海省农信联社副主任桑任庚,分别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主题进行了具体介绍。
国家开发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超7.7万亿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一直是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责主业。”刘培勇在会上表示,截至到今年11月末,开发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已经超过7.7万亿元,始终发挥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银行作用。
在科技金融领域,开发银行着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助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支持5G网络和固定宽带网络建设,助力工业互联网建设。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支持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节点等“东数西算”工程项目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在科学研究设施方面,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西安科学园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发银行坚持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持续支持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不断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光伏产业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深度结合,重点支持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项目建设。
在普惠金融领域,开发银行运用农田建设专项贷款,把服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截至11月末,已累计发放农田建设贷款258亿元,预计可建成高标准农田450万亩。
工商银行持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全链条支持绿色发展
李夺在会上重点介绍了工商银行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情况。李夺表示,近年来工商银行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绿色贷款余额稳居同业首位,“工银绿色银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较高认可,今年工行的明晟(MSCI)ESG评级提升至AA级,是境内首家达到该评级的上市银行。
李夺介绍,工行是国内最早提出并践行“绿色信贷”理念的大型银行,并将绿色金融上升至全行战略的高度来统筹推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形成了董事会统一领导、管理层牵头推进、各部门分工协作、分支机构创新落地、全员共同参与的绿色金融战略推进体系。
工行把绿色金融全面融入各类金融服务。在投融资方面,前瞻调整投融资布局和结构,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将企业技术、环保、能耗等指标嵌入客户及项目选择标准,从考核、授权、定价、规模、资本等方面,配套差异化政策。在其他金融服务方面,不断拓展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覆盖面。例如,在手机银行中上线个人碳账户,以绿色积分兑换鼓励绿色消费;在业内率先建立OFD云回单、云对账单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客户通过财务数字化转型实现绿色降碳。
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方面,工行持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全产品、全链条支持绿色发展。境外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99亿美元,境内累计发行800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绿色投融资各项主要指标均保持市场领先,并取得多个“首发”“首批”创新成果。
招商银行服务科技企业客户超13万户
在科技金融方面,侯伟荣介绍称,招商银行在该领域已深耕十多年。早在2010年,招商银行就推出了面向创新成长型企业的培育计划——“千鹰展翼”,并连续12年作为独家银行机构参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与交易所、券商、投资机构等紧密合作,打造生态服务联盟,助力科技企业成长。
目前,招商银行服务的科技企业客户超13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覆盖率达60%、近三年IPO科技企业的服务覆盖率达88.4%、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服务覆盖率分别为93.6%和78.1%,科技企业一般性贷款余额突破4200亿元。
为做好科技金融的大文章,侯伟荣表示,该行管理层高度重视,党委书记、行长亲自牵头开展顶层设计,将科技金融列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方向,以“国家所想、企业所需、招行所能”为发展基础,以实现“千户示范、万户成长、十万培育”为发展目标,以“陪伴科技企业成长每一步”为核心主张,统筹规划了招行科技金融的发展路径。
具体而言,一方面苦练内功,通过加强内部体制机制建设,筑牢科技金融发展底盘。在体制方面,搭建了科技金融组织架构,在总行层面成立科技金融领导小组,首批确定了6家重点分行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并先后设立15家科技支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迅速将重点分行范围扩大至11家,2024年还将进一步扩大至20家。
在机制方面,落实科技金融“六个专门”机制建设,即专门队伍、专门产品、专门政策、专门机构、专门考评、专门流程,通过“六专”机制加大科技金融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勤修外功,以银行授信为重点,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综合服务支持。一是推出专属授信产品“科创贷”。二是推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围绕科技企业对银行融资、财资管理等核心需求,充分发挥零售业务优势、行业认知优势、集团全牌照优势、子公司差异化服务优势等,整合行内各类资源,打造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发挥科技优势,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依托金融科技的领先优势,面向企业普遍存在的“财资管理数字化”和“业财融合数字化”转型需求,创新打造数字化服务“整车交付”的财资管理云产品服务,从初创期的财资管理,到成长期的业财融合到成熟期的司库体系建设,通过多个版本精准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需求,伴随企业成长。
江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超6200亿元
作为江苏省最大法人银行,江苏银行始终坚守"三个服务"市场定位,努力以"四好四提升"的金融服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行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超6200亿元,列城商行首位,普惠小微贷款近1700亿元,居城商行前列。
在提升企业获得感方面,罗锋表示,江苏银行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各项政策要求,为企业减负增效。一是主动让利降成本。今年以来投放纾困专项贷款44.3亿元,为企业节约成本4400万元;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在近几年持续下降基础上,又下降了31个BP。二是减免费用降成本。主动承担小微企业抵押物评估费、财产保险费等费用。今年为超10万家企业减免支付手续费1500万元。三是优化服务降成本。推出轻松转、轻松还等"轻松"系列产品,方便企业灵活制定还款计划、贷款到期无缝衔接,降低其资金周转成本。目前规模近800亿元,惠及企业超5万家。四、健全"好机制",提升服务专业性。我们深化体制机制建设,锻造持续发展动力源。
青海农信实现辖内“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
近年来,青海农信系统坚持立足县域、走特色化经营道路,深耕主责主业、强化支农支小的力度,在支持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海农信智慧和力量。
桑任庚介绍,青海农信构建了体系化的农牧区金融服务网络。设立了358个乡镇网点,3028个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点,近4000个“双基联动”合作办公室,服务网络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行政村,实现了县乡村的金融全覆盖,也打通了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
在“三农”金融产品体系方面,青海农信创新推出“牦牛贷”“拉面贷”“三牲(活畜)贷”等系列特色信贷产品,着力满足农牧民多元化金融需求。今年,投放涉农贷款43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比达80.35%。用仅占全省金融机构14%的存款投放了全省七成以上的涉农贷款。
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十四五”以来,青海农信累计投放乡村振兴领域贷款1800亿元,完成“十四五”目标的60%。做到应贷尽贷,投放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6%,覆盖全省88%的建档立卡脱贫户。
另外,青海农信扎实推进农牧区的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已评定的信用户覆盖率达到76%,信用村的覆盖率达到83%,信用乡镇的覆盖率是86%,信用县的覆盖率是64%,信用户实现了应评尽评,并全部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纯信用、低利率,农牧民户户均用信额达9.4万元。在做深做透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该农信系统以农村包围城市,扎实推进城镇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居民、信用社区、信用市场、信用商圈评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