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清朝对日谈判全权大臣李鸿章在朝廷的授意下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尘埃落定,清朝外丧朝鲜,内失辽东与台湾。
由于18世纪以来海权渐兴以及清朝重金打造的北洋舰队风头无两,所以甲午战争的关注点长期以来都聚焦在了海战上,而同样重要的陆战则常常会被忽略掉。如果从日本的角度来看,重海战轻陆战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日本作为侵略者,一旦海战失利,就丧失了染指朝鲜的能力,甚至会被大清水师炮轰东京湾,拳打横须贺。但是从清朝的角度来看,海战失利虽然会让清朝陷入被动,却并不具有决定性,因为海域权争夺依然是围绕着陆地控制权进行的,所以就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只要清朝陆军给力,能在朝鲜战场上给日军雷霆一击,那大清就绝不会陷入赔款割地的悲惨境地。
但腐朽无能的晚清朝廷在海上输得干干净净的同时,在陆地上也是输得彻彻底底。1894年7月,日本连续两次向清廷发出了绝交书,不仅拒绝从朝鲜撤兵,还扬言说
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不负其责。
至此,清朝与日本之间的关系降至冰点,战争一触即发。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清朝内部却在相互扯皮,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和解派互不相让,而作为具体执行人的李鸿章则为了保存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偏向于主和。
在小编看来,无论最终是和是战,清朝都应该先向朝鲜增兵。
因为早在一个月前,日本方面就成立了协同陆海两军作战的大本营,并不断向朝鲜派兵,到六月底,在朝鲜的日军已经达到了8000人,远高于驻朝清军的4000人,可清朝方面却毫无作为。直到7月23日日军突袭朝鲜王宫挟持朝鲜国王后,清朝才开始向朝鲜增兵。
清廷上下的各种扯皮拖延直接导致驻朝清军陷入了被动。
1894年7月25日,在丰岛海战爆发的同时,日本驻朝陆军约4000人由汉城出发,企图进犯驻朝清军所在地牙山。29日,清军与日军在牙山附近的成欢开始交火,这便是甲午战争中的第一次陆战—成欢之战。
成欢之战规模并不大,但是却极具代表性,因为在这场战役中,不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清军打不过日军的原因,日军也在这场战役中了解到了清军的战斗力,并完全摆脱了他们在袁世凯总督朝鲜时所产生的对清军的忌惮心理。
成欢之战中,日本兵力是4000,清军也是4000,双方的武器装备相差不大,是真正的势均力敌,但双方的表现和战争的结果却是活见鬼般的可恨。
在日军出发前,清军主将叶志超和聂士成就得到了情报,可是他们的情报却并不准确。由于清军侦察能力低下,硬是将4000日军搞成了3万。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面前,仗还没开打,清军就丧失了信心。可即便如此,日军在一开始也没能占到便宜。由于叶志超提前派了300人埋伏在日军的必经之路,所以清军在战役初期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果清军大部队跟上,说不定真能和日军硬刚一番。
可令人无语的是,当后续日军源源不断地涌向战场时,清军的大部队却始终不见踪影,于是日军就轻松突破了清军的前沿阵地。聂士成事后才得知,他派去的援兵因为遇到了一片沼泽地,直接就撤退了。然而,清军的莫名其妙并不会停止,当日军扑向清军主力的时候,叶志超和聂士成分别统领的清军竟然无法协同作战,在日军的围攻下大举撤退,清军一鼓作气跑了400里,从汉城退到了平壤。
但让人更无语的不是叶志超,而是李鸿章和清廷,打了败仗的叶志超非但不向朝廷汇报清军的问题,反而恬不知耻的向李鸿章谎报战功,说什么
“倭兵漫山遍野,约近2万,自己指挥得当,血战6时之久,倭兵死一千数百名。”
李鸿章拿到战报后,不仅不去核查,还帮叶志超吹起了牛皮,大笔一挥,把倭兵死一千数百人改成了倭兵死两千多人。朝廷收到战报后,竟然也不调查,直接派人嘉奖了叶志超等人。这样的将领,这样的统帅,这样的朝廷,焉有不败之理?
成欢之战一个月后,16000日军开始向平壤进发。此战中,双方依然是兵力相当,势均力敌,且清军还控制着平壤城,有坚固的工事可以依托,照常理来说,绝对能和日军一战,甚至将其击退也不意外。
但互不配合,意志薄弱的清军根本就不能按照常理来算。而且叶志超这种打了败仗的人不仅没有受罚,竟然还能获得封赏,清军上下还能有多少人具备死战之心呢?正所谓败将升官,一军皆惊。
9月12日,日军抵达平壤外围,有逃跑经验的叶志超马上就准备卷铺盖跑路,幸亏刚刚带兵入朝的左宝贵强烈反对,才使得清军没有不战而退。可即便如此,叶志超也是无心死战,作为总指挥的他怯懦畏敌,对平壤战事毫不关心,错过了主动出击挫败日军先头部队的战机。
9月15日,日军对平壤发起攻击,左宝贵身穿御赐官服与日军激战负伤后依然不退,最终血染征衣,壮烈牺牲,成为了清军高级将领在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第一人,左宝贵死后本就想跑路的叶志超,立刻下令撤退,一万多清军再次一鼓作气,狂奔500里,只用了六天时间就退回了辽东,其逃跑期间丢弃大炮48门,各式枪械一万有余。
清军的这次撤退完全就是净身回国。崽卖爷田心不疼。清军在朝鲜战场打成这样,在接下来的辽东与山东战场自然也就没法指望了。但为了保卫东北龙兴之地,清朝还是从各地调来了援军。
10月24日,日军进犯辽东,但清军依然是不出所料地逃跑,鸭绿江防线被日军轻松突破,随后日军开始进攻旅顺等地。仅仅一个月时间,清军打死的日军屈指可数,但遗弃的物资却相当丰盛。
据统计,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扔掉的大炮有270多门,炮弹几十万发,子弹数百万发,要知道,日本陆军在甲午战争中消耗的子弹不过100万发,炮弹35000发。好家伙,日军缴获的军火此自己打出去的还多。
11月22日,日军攻破旅顺,并接连击退清军的数次反扑,奉天暴露在了日军的兵锋之下。1895年1月2日,日军又在山东荣成登陆。一个月后,日本陆军便完成了对北洋舰队后方的占领,在2月27日攻破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时,辽东战场更加惨烈,辽河东岸的6万清军被打得全线溃退,奉天城极度危险。三月,清廷决定求和。到4月17日,清朝与日本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整个甲午战争来看,海战的失利并不具有决定性,但清朝陆军的战斗力实在太烂,最终把势均力敌的甲午战争打得一败涂地,只能接受城下之盟。
60多年后,我志愿军将士在武器装备差距更大的情况下,不怕牺牲,敢于作战,用血肉之躯筑成了钢铁长城,用事实证明,不是我们打不过强敌,晚清实在烂透了
不知道各位看官老爷对甲午时的清廷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