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闫雯雯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青海官亭镇中川乡等地受灾严重,出现不同程度伤亡。
青海海东民和县,与甘肃积石山县接壤。地震发生后不久,浪头高达3米的浓稠泥浆翻滚着漫入了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多名群众失联。
灾难现场
这些泥浆不仅掩埋了房屋,也增加了救援难度。
12月20日,封面新闻记者连线相关地质学者,了解到当时可能发生了“黄土液化”现象,“(灾害发生地)在河滩边上,这应该是一个粉质粘土、粉质土的振动液化问题。”
“事发地是有黄土的,我认为(灾害发生地)正好是一个斜坡的坡坡底,又处于沟头上,而沟头是地下水涌出的地方。当地气温很低,会将地表冻住,导致水无法排出,进而向下涌,使得地下水水位升高。当地下水水位达到地下5、6米的位置,那边的砂质黄土一震动就容易产生液化,随后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专家解释道。
当这种液化现象发生,土壤的有效应力就会降低到0,变得像水一样,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使得泥浆蔓延到各处。
灾难现场
资料显示,地震土壤液化是一种地震触发的自然现象,但它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却是巨大的。从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几次较大地震中,因土壤液化导致的工程破坏和社会灾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土壤液化被学者称为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颗“毒瘤”,成为越来越凶狠的隐形杀手。
专家科普,对于应对“黄土液化”这样的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现象,一般只能靠“超前避险”措施,比如在地震尚未发生前,发现沟头位置的地表被冻住了,就及时将这些地方的地下水排出,防止可能发生的土壤振动液化。
不过当土壤液化已经发生了,周围居民也并非无处可逃,应该抓紧一切时机避险,“一般情况下,对低缓的坡度来说,它滑动的速度不会太快。当它发生在白天时,我认为一般身体正常的人能够及时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