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横卧在河南省三门峡的黄河上,是一座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坝。三门峡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达115米,顶部宽40米,坝高185米,标准蓄水深度175米。这座大坝的存在创造了一座长度超过600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蓄水量393亿立方米,能够提供221.5亿立方米的调洪库容的巨型水库。
三门峡大坝至今已经屹立了60多年,这座大坝从建造前的论证,一直到现在都饱受非议。60年代的陕西省领导更是说要炸掉它,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三门峡大坝不招人待见?这关陕西省什么事呢?
三门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双曲拱坝,它的修建始于1957年,是为了控制黄河的水流,防止其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同时也可以利用水力发电。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由于黄河的流沙量极大,传统的坝基建设方式无法解决坝基的冲刷和磨损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采用了“双曲拱坝”的设计,这种坝型可以更好地承受水流的冲击和磨损。同时,为了确保大坝的稳定性,工程师们还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这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首次应用。
在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过程中,还遇到了很多社会和政治问题。由于工程规模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此外,由于工程地处交通要道,也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和城市重建工作。
1957年,那个时候我国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内外形势一片大好,苏联还专门派了三位顶级的水利工程师来帮助我们修建三门峡大坝。
可是这三位顶级工程师低估了黄河泥沙的威力,在中国三门峡这个地方遇到了职业生涯的滑铁卢,黄河水太浑,老毛子都把握不住。
当时我国没有修建这么大的水利工程经验,施工人员全部听苏联专家的。我国的专家中有几位坚决反对苏联工程师的意见,当时陕西省的一些领导也是一样,坚决反对。理由是三门峡大坝的修建涉及到了大量的移民和搬迁,由于大坝的建设,需要蓄水形成水库,因此许多沿岸的居民和农田都需要搬迁。
据统计,三门峡大坝建设期间,共有约20万人被迁移到其他地区。其中,大约12万人被迁移到山西省,约8万人被安置在河南省的其他地区。因为库区水位抬高,有180多万亩的耕地被淹,当时陕西省的领导上书中央,花这么大的代价,换来的是一个只能使用20年的大坝,实在是让人不甘心。
为什么三门峡大坝只能使用20年?其实使用年限这位领导还说多了,实际上三门峡大坝在1967年就开始出问题了。泥沙堆积使得水库里的水位抬高,水坝承受的压力太大,削峰错洪的能力大大减弱。说出来你可能不敢相信,苏联工程师在设计三门峡大坝时竟然没有留排沙孔。
1968年周总理亲自成立了水利工作小组,制定三门峡大坝的清淤补救办法。具体方式是在坝体底部钻孔,用耐压能力强的无缝钢管作为排沙通道。起初是设置2个排沙孔,现在已经增加到了7个。由于增加了排沙孔,这才缓解三门峡大坝的危机。
问题是暂时解决了,可因它的修建,陕西省又出了问题。三门峡大坝蓄水导致上游的渭河水位暴涨,原来河岸两旁的农田一到夏季就被淹,粮食减产非常严重。无论什么时候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无比珍贵,少亩收成可能就毁了一个家庭。这气的西安市领导直接放出狠话:“我要炸掉三门峡”!可是这是新中国不是大秦,长安人也要听北京的。秦始皇在世或许可以,现在只能是一句牢骚话。
为了防患于未然,国家又在三门峡大坝下游修建了小浪底水库,然后把三门峡大坝的部分发电孔改建成排沙孔,这才延续了三门峡大坝的寿命。
现在有专家拿出了三门峡大坝水库清淤的办法,将一艘天鲲号挖泥船放到水库中,一年可以抽掉8000万立方米的淤泥。你认为这个方法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