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下,几张老木桌摆开,茶香氤氲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乡音。在璧山区大路街道新房村的“民情茶馆”里,村民老李端着搪瓷杯,嗓门一亮:“2组那口老井护栏松了,娃娃们玩耍危险得很!”话音未落,驻村选调生小熊的民情记录本上已落下这条“紧急事项”。三天后,崭新的不锈钢护栏安装到位。这样的“茶馆议事”场景,已成为撬动基层治理的“暖心支点”。
议事桌旁"解民忧"
茶馆墙上的“民情晴雨表”格外醒目:红色标签标注“紧急事项”,黄色代表“多方协商”,绿色则是“圆满收官”。去年秋收时节,村民张婶在茶馆里抱怨“晒谷场被施工队占了半边”,驻点律师当场解读《土地管理法》,街道规划建设岗现场办公划定临时场地。三天后,晒谷场恢复如初,张婶特意送来一筐新米:“没想到喝着茶的工夫,难事就解决了!”
这样的高效响应,得益于街道创新的“三级会诊”机制:茶馆收集员每日汇总问题,简单事项由村“两委”48小时内办结,复杂问题则启动“街道岗位+专业团队+村民代表”联席会商。运行一年来,累计解决沟渠清淤、路灯维修等民生问题86件,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19起,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100%。
茶香里飘出"政策声"
每逢二五八赶集日,茶馆便变身“政策超市”。区医保局干部用方言讲解异地报销流程,反诈民警演绎“茶叶托骗局”情景剧,农技专家举着病虫害标本传授防治诀窍。“以前觉得政策文件是天书,现在边喝茶边听戏,啥都明白了!”村民刘叔翻着刚领到的《乡村振兴补贴指南》感慨。
茶馆还特设“云课堂”宣传栏,滚动播放相关政策。去年冬天,村民通过宣传栏了解到高标准农田改造政策,联名提交申请,最终争取补贴项目。“这屏幕比孙子教的手机还管用!”72岁的陈大爷成了“云课堂”铁杆粉丝。
老茶馆泡出"新光景"
如今的民情茶馆,既是矛盾化解的“减压阀”,也是人才汇聚的“强磁场”——退休老干部组成“和事佬”调解队,返乡创客开设“田间课堂”,年轻党员牵头“乡村发展智囊团”。在这里,村民不仅能“吐苦水”,更能“献良策”:关于龙门溪生态步道的建设方案,七成创意来自茶馆里的“金点子”;村史馆的展陈设计,采纳了多位老党员的珍贵记忆。
“茶馆里升腾的不仅是茶香,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大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这座承载乡愁的老茶馆,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烹煮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茶汤”,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下一篇:F-47,到底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