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七七事变” 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就此拉开帷幕。但鲜有人知的是,从这一刻起,日本其实已踏入失败的泥沼,陷入了小国对大国发动战争的持久战陷阱。
从资源层面来看,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战争所需的石油、钢铁、橡胶等战略物资,大多依赖进口。而中国地大物博,虽工业基础薄弱,但自然资源丰富。随着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日本资源供应逐渐捉襟见肘。比如石油,日本本土几乎不产石油,其大部分石油来自美国。随着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日本的战争机器因缺乏燃料而运转艰难。相反,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蕴含着大量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只要坚持抗战,就能源源不断地为战争提供物质支持。
人口因素在持久战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日本人口当时仅 7000 多万,而中国人口超过 4 亿。在长期战争中,人口意味着兵源和劳动力。日本有限的人口使得其在兵力补充上困难重重,不得不强征大量士兵,导致国内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则为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抗战,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再看战略纵深,日本领土狭小,几乎没有战略缓冲空间。一旦本土遭受攻击,便无处可退。而中国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日军虽能在短期内占领部分城市,但难以全面控制整个中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将大后方作为抗战基地,利用广阔的国土与日军周旋。日军的战线越拉越长,兵力分散,补给线不断延长,后勤保障愈发困难。
“七七事变” 后,日本妄图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的迷梦,使其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日本在资源、人口、战略纵深等方面的劣势,决定了它在这场与大国的持久战中必败无疑。这场战争的结果也警示着后人,侵略战争不得人心,违背正义和历史潮流的行径,最终只会走向失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