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进入人工智能(以下简称“ AI”)时代。AI赋能电商不仅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降低商家经营门槛,更加速产业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用户、商品、消费场景的深度密切链接。
本文梳理了电商场景下的四类典型问题,介绍企业的应对措施,以及大模型技术应用于电商场景伦理治理方面的发展与完善。
电商技术和应用的演进
应有效发挥数据作用,将商家和消费者间的供需有效连接,使数据推动电商平台智能化发展,为商家和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需求侧,电商平台通过用户画像和行为数据的分析,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群体的需求,包括对商品风格、款式的偏好,进而推荐定制化商品。在供给侧,聚合后的偏好可以被用于反向优化供应链和库存管理系统,实现“以销定产”“小单快返”与“柔性制造”。电商连接消费与制造,利用数字技术有效匹配供需,带来消费新增量。202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高水平消费和供给动态平衡的研究”课题发现,我国每100元网络实物商品零售额中,有36元是纯新增消费。
在用户侧,运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用户体验,深刻洞察用户需求,结合搜索和推荐,利用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从而更精准预测用户的真实需求。通过AI生成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导购内容,提升用户体验。比如,AI试衣功能让消费者体验一键上身试穿效果。
从经营成效看,大模型在电商各个环节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暂未引发经营模式的变革。约74%受访商家认为生成式 人工智能的应用效率相当于1个人的工作产出,64%的受访商家认为使用AI工具后节约的成本大概在5000元/月。
因此,AI帮助商户降本增效与提升供给质量,智能化运营帮助从业者(特别是中小商家)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促进更有创意的良性竞争。在用户端提升消费者体验,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在产业侧,加速供需的良性循环,使人-货-场链接更有效、更多元、更便捷。
持续完善电商应用伦理治理方案
技术应用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还要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技术的伦理问题。如何应对用户信任挑战,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仍值得深入探讨。
数据驱动下电商场景的伦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AI进一步提升了电商技术和应用的伦理性
随着AI在电商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电商平台在原有架构基础上,为解决用户的伦理担忧带来了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一是数据利用方式更负责任、更符合伦理。大模型对数据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缓解用户对隐私安全的顾虑。模型训练并不依赖个人信息等原始数据,会采用技术手段主动减少对用户个人信息的采集,降低个人信息在训练数据中的比例和真实性。在训练阶段,大模型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方式生成人类可以理解的内容,而训练数据也是基于知识性语料库。在应用阶段,用户-模型的交互数据也并不作为训练语料的直接和主要来源。
二是推荐结果更符合用户预期、可解释性更强。在推荐系统中可以利用大模型对规律的理解,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在不降低推荐精准性的前提下,可以提升消费者浏览时的惊喜感,从“猜你喜欢”走向“懂你喜欢”。同时,合成数据通过差分隐私等方法给个人信息建立隐私墙,在提升推荐效率的同时更好保护消费者隐私。
三是价格生成机制更透明。大模型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学习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商品定价逻辑,解析复杂的促销和优惠规则,并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例如,AI助手可以根据用户的购买历史和当前浏览商品,即时计算出最佳优惠组合,极大提升了价格机制的透明度。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建立信任”是提高用户对新技术“使用意图”认知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正处于AI应用技术扩散关键阶段、与用户密切交互的电商平台来说,应主动从技术和产品研发、内部组织架构和流程设计以及外部监管协同等多方面,不断完善对伦理问题的应对方案,让用户更放心。
作者:王峥系阿里研究院数据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傅宏宇系阿里研究院数据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