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日本27个自治地区接连爆发食物中毒事件,上百名患者因腹痛、呕吐入院,矛头直指餐桌上的日本人餐桌上的常客,青花鱼、竹荚鱼和鲣鱼生鱼片。
经调查,罪魁祸首是寄生在这些鱼类体内的寄生虫,而此类事件在日本并不罕见,早在1990年前,日本因为寄生虫感染的例便已高达16000例。
而如今,这个酷爱生食的国度,仍在寄生虫病的阴影下,几乎每年都能看到因为寄生虫然而生病住院的新闻。
可为什么日本人宁愿冒着生病住院的风险,难道他们是要坚持将“鲜”字刻进饮食文化的骨髓?
异尖线虫是日本寄生虫最常见的一种,异尖线虫的幼虫通常寄生在鱼类内脏中,鱼死后会迅速迁移至肌肉组织。
人一旦误食,幼虫会穿透胃壁或肠道,引发剧烈炎症,甚至导致休克,并且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在科学上,消灭异尖线虫并不复杂,只需要60℃的水温中加热10秒,或零下20℃冷冻7天即可,但日本人选择为了保留鱼肉的“鲜”,他们宁愿缩短冷冻时间,甚至跳过关键步骤。
美国FDA规定生鱼需在-35℃冷冻15小时,欧盟则要求-20℃冷冻24小时,而日本既无强制性标准,也缺乏严格的监管力度。
餐厅和超市“凭良心”操作,消费者则优先选择“口感最佳”的“新鲜货”,一来二去,就让寄生虫得以在生鱼片中找到生长的温床。
2024年1月初,位于日本福岛的一个温泉酒店发生了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住在酒店的101名客人,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
上至90岁老人,下至5岁小孩,他们的生病的原因都一样,那就是食用了酒店提供的鱼,并且鱼刺上都检测出了名为“库道虫”的寄生虫。
寄生虫的种类多种多样,从2007年开始,日本就因为生吃鱼类海鲜等,感染名为“海兽胃线虫”的寄生虫的人数就开始激增,不到十年时间,数量就增长了20倍。
一来二去,日本每年感染不同种类寄生虫的人数,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
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广陵太守陈登便因嗜食命丧寄生虫,这一记载被日本学者反复引用。
江户时代,寿司与刺身成为日本庶民的美食,二战后,日本将生鱼片包装为“国粹”,借全球化浪潮输出至全世界。
如今,“刺身”不仅是日本料理的代名词,更是旅游业的核心卖点,东京筑地市场的金枪鱼拍卖、米其林餐厅的匠心切工、社交媒体上流淌着油脂的鲔鱼大腹等等。
这些场景构筑了一个“鲜味天堂”的神话,而寄生虫病的代价,则被悄然淡化。
日本并非不知风险。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广陵太守陈登便因食用腥物得病,随后华佗为其治疗,并诊断其体内存在虫子,这一记载后来被日本学者反复引用,可俗话说得好,良言难劝该死鬼。
日本人对生鲜食物的认知几乎疯狂,他们认为,冷冻会破坏鱼肉细胞,导致汁液流失、口感干柴,加热则彻底摧毁了食物的“灵魂”。
并且生食已成为日本民族身份的特殊象征,正如法国人捍卫红酒,意大利人推崇披萨,日本人将刺身视为“不能被玷污的传统”,毕竟,谁愿意亲手砸碎“日本料理天下第一”的招牌?
日本生食文化的影响力远超国界,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使得生食不再仅是日本本土的特色,而是成为了国际美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许多国家的高级日料餐厅中,生鱼片和寿司等生食料理备受推崇,生食商家通过宣传生食的健康益处、强调食材的新鲜和品质,以及营造独特的用餐体验,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除了民族文化以及爱好之外,生鲜带给日本的还有巨大的利益,日本水产行业年产值超万亿日元,其中刺身及相关产品占据半壁江山。
从捕捞、运输到餐饮,产业链上每一环都依赖“鲜”字招牌,一旦强制推行欧美式冷冻标准,不仅成本飙升,更可能动摇消费群体。
在日本,年轻人聚会的必点菜单中,总会出现一盘冒着寒气的刺身拼盘,拒绝生食可能被视作“不合群”或“不懂鉴赏”。
生食的口感,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种独特的美食体验,生鱼片的柔嫩、酱油的咸鲜与芥末的辛辣相结合,带给人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味觉刺激。
同时,日本人对熟食的态度则大相径庭,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熟食可能会破坏食物的原味,因此不太被青睐。
即使在现代,熟食在日本也并不是主流,大多数日本人更倾向于食用生食或轻微烹饪的食物。
生鲜食物所带来的鲜美口感和独特的饮食体验确实非常吸引人。
然而,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虽然妥善处理食材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安全隐患,但寄生虫病的威胁是真实且严重的。
尽管日本人在享用生食时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寄生虫病病例出现,这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尽管生食的美味令人难以抗拒,但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食品安全,因此,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应该保持警惕,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关注食品的来源和处理方式。
上一篇:越南战略政策部长:中国走的太快了
下一篇:一双“血手”,救人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