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朱毛彭黄”,前三位大家都耳熟能详,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出色军事领袖。
而第四位年仅33岁就牺牲在“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的黄公略,没能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一天,不然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和对革命的忠诚赤胆,一定会建立更高的功勋。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这是毛主席对他的赞誉和重视。
这位有着卓越才能的军事将领在先后粉碎了敌人两次围剿之后,惹怒了围剿的幕后主使蒋介石。
国民党方面派遣各路人马想尽办法阻止这位名声在外的黄埔学员为红军效力,可以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能瓦解黄公略的革命意志。
明的不行,国民党便用黄公略家人的安全来威胁他,甚至派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说客”:他的长兄黄梅庄。
巧的是,黄梅庄来到红军基地时,先见到的却是彭德怀。而他和黄公略可是老朋友了。
湘鄂赣苏区中的赤胆将军
我们都熟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而他与黄公略二人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已经是莫逆之交,先后入党之后二人又开始并肩作战。
1928年7月,彭、黄二人发动
平江起义
,当时我党的处境十分艰难,全党上下在国民党叛变革命之后遭到重创。
“枪杆子”里才有话语权,两位高等军校出来的将领开始配合中央的方针,紧锣密鼓地恢复和发展红军的武装力量。
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下,我军决定战略转移至井冈山。这时候仍然有大部分军队滞留在平江、浏阳一带。
作为领军的黄公略放开手去发动群众,利用游击战的方式骚扰敌人、打击敌人,为主力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
他开展的游击战争成功地为创建湘鄂赣苏区提供了条件,也很好地分散了敌人进攻主力部队的兵力。
上马能战、下马能治,功绩卓著的他次年便升任了红五军副军长,开始参与红五军向北扩建的任务。
两年后,已经是红六军军长的黄公略已经在战场上初露锋芒。
在他的整顿下,原来江湖气特别浓郁的新战士们很快融入了红军大家庭中,他们的部队变成一支能打游击,能打运动战和阵地战的红军主力部队。
在战斗中,黄公略发动多次奇袭,为建设根据地发挥重要作用。他的部队不仅有效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侵吞,还相当程度上完成了肃清当地地主豪绅的政府工作。
部队的组织纪律在作战和建设中不断加强,自黄公略接手赣西南根据地以来,根据地的面积扩大到34个县,人口有400多万。
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在为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蒋介石不断军事围剿高压所困顿。
直到7月毛泽东走进了赣西南的苏区,发现这里百姓和军队的精神面貌异常激昂,不由得感慨万千。
毛泽东早就听说过黄公略采用打圈圈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良久也不落下风,始终保持着和敌人作战的有效战力。
这两个湖南老乡相见恨晚,尽管毛泽东是黄公略的上级,两个人很少见面,但对于双方的战略战术以及作风品格,二人都对对方神交已久。
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二七会议”。会上,毛泽东多次提出要开辟革命根据地、上井冈山等战略。
黄公略便被毛泽东将马列主义运用中国革命实际的纯熟水平所折服,于是他成了毛泽东各项主张的坚定拥护者。
而熟悉二人的红军战士都说两人颇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湖南人,都喜欢吃辣椒、喜欢读书思考、吟诗作赋,都是那种极文气与豪气的将领。
此后黄公略对于军队的改造建设,也是来自于毛泽东二七会议和八七会议带来的灵感。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成为黄公略建设改造红六军指导思想,而红六军也很快成为赣西南和中央苏区的红色劲旅,成为战争前线的先锋部队。
蒋介石的眼中钉
1930年12月,蒋介石的国军对中国红区进行了第一次围剿。在战前红一方面军干部召开联席会议,在讨论粉碎敌人围剿作战方针问题时发生了争执。
有人对诱敌深入的政策表示不解,坚持认为应该先打南昌,彭德怀也如此认为。
毛泽东却认为应当采取战术灵活作战的同时,将武装力量逐步向苏区中部转移,保卫当前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看得出来蒋介石是有长期作战的打算的,于是他耐心的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并请黄公略去说服彭德怀。
黄公略是认可毛泽东的想法的,他支持率先攻打吉安的作战方略。
在黄公略的分析下,彭德怀决定支持这位知己好友的劝说,改为支持毛泽东的作战方略,此外两人还一起说服了其他质疑此作战方略的将领。
人心齐、泰山移,红军通过“诱敌深入”和“中间突破”的战术,最终赢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挫伤了蒋介石的嚣张气焰。
原本就已经盛名在外的彭、黄二人,此役之后更是成为蒋介石方面的眼中钉肉中刺。接着就是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更加让蒋介石气急败坏。
他不甘于自己的失败,想出了一个更恶毒的办法,那就是
挟持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
,将二人带到长沙,威逼利诱来“劝说”黄公略投降。
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舆论优势来对黄公略的清白进行辱没,不停地在报纸上制造谣言说黄公略早就想投诚,说什么“悔过殷诚,投诚心切”。
这是一场由蒋介石一干人扮演的“招抚丑剧”,《国民日报》上的“
彭德怀黄公略赶快率部来归”
在国共双方的舆论界十分显眼。
只不过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是一个瓦解红军团结的“高招”,对于共产党革命志士来说,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眼见着国民党方面挑拨行为已经不能再多举动了,他们黔驴技穷只能找来了黄公略的哥哥带着钱前去红军处“策反”。
=他们想造成一种黄公略故意将妻子母亲送来长沙以示投诚之意的舆论“压力”,再派黄梅庄过去施加压力,强迫黄公略投诚。
于是黄梅庄就带着国民党方面给他们的1500银元和一封由蒋介石和黄汉湘亲笔写的“诏安”信出发了。
来自亲人的“招安”
黄梅庄一行人在经过红军辖区的时候被守军扣下。
当时红一方面军顾及这是黄军长的亲眷,没有自行处置而是亲自去了电话询问意见。
毛泽东听说此事后却丝毫没有着急,他绝对信任黄公略的为人和革命意志。
“这个问题由公略同志自己处理吧!”
此刻,彭德怀和黄公略已经猜到了黄梅庄的来意,便决定将计就计。
彭德怀率先接待了黄梅庄,并表示的格外亲热,连连吩咐厨房搞两瓶好酒,炒湖南当地菜,一派热络氛围。黄梅庄逐渐放松了警惕。
酒过三巡,黄梅庄开始暴露了来意。他向佯装不胜酒力的彭德怀敬酒,一边敬酒,一边询问红军的兵力数量,嘴里还说红军这里苦,吃喝不好装备不好,何苦在这里受罪。
彭德怀假装趁着酒意借势说:“如果占领了湖北的兵工厂就可以搞到武器,占领了湖南就可以吃到米饭。”
黄梅庄自己酒量也不好,喝着喝着昏昏沉沉的。听了这句话后,他说国军他有亲戚在:
“黄汉湘,以前跟着大军阀(吴佩孚)打过仗,现在可是掌管了三个省。若你和我弟弟愿意加入,肯定过得比现在好的多。”
这时彭德怀已经很清楚他的来意了,趁热打铁对黄梅庄的许诺表示质疑。
黄梅庄果然中计,连忙说自己在国民党那边绝对说得上话,只要他们二人过去,当个军长不是问题,毕竟他是委员长任命的少将参议。
怕没有说服力,黄梅庄把自己的来意和蒋介石等人的信件和银钱都拿了出来。
人证物证都有了,彭德怀便借口离开将这些告诉黄公略,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第二天,彭德怀的杀威棒重重敲在了黄梅庄的头上。
黄梅庄见到斗志昂扬的红军战士,吓得不敢吭气,连忙托人求助黄公略。
黄公略此时已经气得火冒三丈,他愤怒于自己的兄长竟然为了银钱地位而选择当蒋介石的走狗,愤怒于他们竟然来苏区中央劝降,而之前蒋介石还用家人威胁过他,手段低劣。
这样直接来中央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举动,若是不严惩必然会让蒋介石方面轻看红军的纪律。
如此抉择摆在黄公略面前,他选择了维护红军的威严,大义灭亲请求判其死刑。
这件事之后,蒋介石再不敢用这种伎俩动摇红军的信念。他亲自导演的这场招抚丑剧,沦为笑柄、无疾而终。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率领30万大军,并聘请德、日、英军事顾问,集结优势兵力攻击红军。
将星陨落
1931年9月,国民党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彭德怀和黄公略参加了这场反围剿战斗。
为了掩护红军主力部队,黄公略的红三军奉命将江西根据地中的国军据点接连拔除。
为了防止他们连成一片,黄公略率部在方石岭追击,红军在这附近截住了蒋介石部队第九师一部和第五十二师全部,两路攻击,将敌人全部歼灭,第三次反围剿宣告胜利。
战斗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消散,黄公略率队休整。此时,不甘失败的蒋介石派了飞机前来骚扰我军的休整,黄公略急忙安排部队隐蔽。
可是他在此时得知红军第七师还在坑道行进,便心急如焚急忙赶过去让他们及时隐蔽。
谁知刚出掩护的土屋,敌人的子弹便已经横扫过来。三颗子弹打在了黄公略身上,鲜血染红了他脚下的土地。
得知情况的毛泽东和彭德怀急切地等待黄公略的抢救结果。可是天妒英才,年仅33岁的黄公略还是牺牲了。
即便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还是在反复叮嘱让同志们不可骄傲轻敌,要在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通过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列主义,巩固和扩大红军的军事力量,保护红军的有生力量。
黄公略自小就立志报国,他文化素养极高,还是一个政治军事两手抓的杰出领导。
在各种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黄公略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他认真仔细的总结每一次游击行动,《论游击战术》就是他亲自编写的,这本书后来成为红军游击战术的圣经。
他牺牲后,红一方面军总部在举行反围剿战争胜利庆祝大会的时候,也同时举行了黄公略军长的追悼大会。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对黄公略的牺牲表示沉痛的哀悼。毛泽东还亲自为他写了挽联。
此外军民们为了表示对这位革命者的敬爱,将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在吉安、吉水、泰和三县分别划出一部分领地命名为公略县,在瑞金叶坪和东固六渡坳建立公略亭。
纵使英雄泪满襟,黄公略的牺牲对于红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位军事能力卓绝的就是将领,对于彭德怀来说,他失去了他情深异常的患难之交。
后来,在和平岁月里的彭德怀,始终惦念着黄公略,他一直帮助照顾黄公略的遗属,还把他的女儿接到北京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彭德怀的回忆录中,黄公略也占有相当多的篇幅。
在1994年,黄公略被中央军委确立为36位军事家之一,又被
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他在中国军事战争史上的功绩也便如同他这个人一样,在光荣榜上熠熠生辉。